戒律答疑讨论之三十四(20200809)
(一)
【居士(原龙泉寺义工)】我之前受过五戒,最近因为工作、生活的事情,考虑舍戒。
最近在找工作,想把简历上工作时间写得长一点,盖掉在寺院常住的时间,还有就是跟人交谈也会回避掉寺院常住的事情,这样的话就涉及到要说谎打妄语了,就考虑要不要舍掉不妄语戒。
使用破解的软件,以后还可能会买盗版书,这样的话就涉及到偷盗了吧,所以想把不偷盗这个戒也舍了。
我这种情况,是不是需要舍戒了呢?
【贤佳】宜舍戒。但妄语、偷盗,即使不受戒,也有业道罪,宜应避免。宜应信靠善业,把握大体,不宜依靠小术。“人算不如天算”,“吉人自有天相”(“天”指业果)。
(二)
【居士】刚看到《戒律答疑讨论之三十二·(四)》有关持金钱戒的答疑:
“供养一般物品(包括订票)都无妨。如果直接供养金钱,给三宝、僧团的金钱可由寺院的净人(住寺预备出家者)或专门护持寺院的居士接收管理。给法师个人的,可给专门护持这位法师的净人或居士(戒律中称为净施主)接收管理。有的寺院护助僧人持金钱戒,安排人接受给法师个人的金钱,分别记账管理,那可以找这样统一安排的管理员。”
这几天随家里师兄回到老家,村里有一个寺庙(始建于唐朝),寺里只有一位年纪比较大的出家人。想到好久没回来了,也很久没进过三宝地,一直想去寺里拜一拜,同时拜见一下法师,做点供养,今天下午路过的时候,就进去拜了拜佛,离开的时候对法师做了供养,钱直接给到法师手里。看了您的答疑,知道自己的供养方式应该是不如法的,助成老法师破金钱戒了。寺庙很小,情况很特殊,这几年寺里一直就只有他一位出家人,没有净人,当时也没有护法居士在,自己也不懂。好像村里也没有稳定的护法居士团队来负责供养事宜。
像这种情况,寺里只有一位出家人,也需要善信供养,善信有心供养,出家人身边又没有护法居士团队,善信如何才能做到如法供养呢?
【贤佳】可以询问老法师的物资需要(包括水电付费等需要),帮助付款购置。还可留下联系方式,让有需要时联系您,您可酌情随力帮助付款购置(现在网购邮寄很方便)。如果方便,还可在当地找一位热心可靠的居士,留一笔钱给这位居士,请其适时给老法师购置需要的物品(您可告知老法师此情况,购置了物品时可沟通核实)。如果难找到热心可靠的居士,也可将钱留给老家愿意做此事的亲人。通过此缘,让村子里有人关顾老法师,会给老法师带去冷冰冰的钱和物质之外的帮助。
【居士】了解了一下,村民们大都是直接供养金钱,水电村里全包了,也经常会有村民拿过去蔬菜、水果、饭菜之类的,但没有固定的护持居士,而且村里绝大多数是女居士。
出家人在小寺庙,如果没有系统学过戒律,要持戒,并得到居士的护戒实在太难了!估计其他小寺庙也一样。
这几天我问问该怎么做。
【贤佳】基于现状,随缘随力帮助吧。
(三)
【居士】其中关于戒律答疑中所提到的“八法”是指什么呀?
《大般涅槃经》说:“若优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应给施礼拜供养。若知是人受蓄八法,亦复不应给施所须、礼拜供养。若于僧中有破戒者,不应以披袈裟因缘恭敬礼拜。”(卷第六)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说:“〖钞〗《涅槃》云:‘……若优婆塞,知此比丘破戒受蓄八法,不应给施,又不应以袈裟因缘恭敬礼拜。若共僧事,死堕地狱。’《十轮经》说,据不知持犯者,并须恭敬。又《涅槃经》穷终极教,不用亦得,以护法故,小小非要。
以上您引用的《大般涅槃经》《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中皆有提到“八法”。
【贤佳】文中所说“八法”是指钱宝、田园等比丘个人不应直接蓄有的八类物品,又称“八不净物”。如《四分律行事钞》说:“列数者,一田宅园林,二种植生种,三贮积谷帛,四蓄养人仆,五养系禽兽,六钱宝贵物,七毡褥釜镬,八象金饰床及诸重物。此之八名,经论及律盛列通数,显过不应。……律经中皆言沙门四患,即此戒是,‘若有蓄者,非我弟子。’《五分》亦云‘必定不信我之法律’。由此八种,皆长贪坏道,污染梵行,有得秽果,故名不净也。”(卷中)但对僧团有所开缘,饥荒命难时也有所开缘,比丘个人也可将钱宝、谷物等净施俗人而用(俗人存蓄管理),可参看《戒律答疑讨论之十五·(三)》。
(四)
【沙弥尼】研读《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戒法”章节的思考和疑问:
{《戒疏》续云:“然烦惑难清,要由方便,致设三学用为治元。故《成论》云:戒如捉贼,定缚,慧杀,三行相因,斯须摄济。故初行者务先学戒,检策非违,三业清净,正定、正慧自然而立。”}
怎么理解“戒如捉贼,定缚,慧杀,三行相因,斯须摄济”呢?
根据《行宗记》的解释,末学理解戒主要对治粗的身口烦恼,使内心达到初步的平静,定对治内心更细微的烦恼,慧彻底照破烦恼。“譬夫浊水,风激波腾”,我们的烦恼如同水中的浊物,戒的作用能使风波不起;定的力量使浊水中的浊物能沉淀,水变得澄清;慧能彻底破坏浊物,使水变浑浊的因彻底消除。“三毒结使,劫掠善财,喻之如贼”,戒帮助我们认识烦恼贼。
有些人讲“要持心戒,不能着相”,末学初步理解这种说法的错误之处在于颠倒次第,烦恼都认不清楚,身口上都做不到,何谈持心戒!若“心戒”真能持好,显发在身口上自然是和戒律相顺的,而不应是“逆行示现”。
【贤佳】您的理解很好!如《大智度论》说:“持戒之法,譬如人射,先得平地,地平然后心安,心安然后挽满,挽满然后陷深。戒为平地,定意为弓,挽满为精进,箭为智慧,贼是无明。若能如是展力精进,必至大道,以度众生。复次,持戒之人,能以精进自制五情,不受五欲,若心已去,能摄令还,是为持戒能护诸根。护诸根则生禅定,生禅定则生智慧,生智慧得至佛道。是为持戒生毗梨耶波罗蜜。……人有三业作诸善,若身、口业善,意业自然入善,譬如曲草生于麻中,不扶自直。持戒之力,能羸诸结使。云何能羸?若不持戒,瞋恚事来,杀心即生;若欲事至,淫心即成。若持戒者,虽有微瞋,不生杀心,虽有淫念,淫事不成,是为持戒能令诸结使羸。诸结使羸,禅定易得。譬如老病失力,死事易得,结使羸故禅定易得。”(卷第十四)
另外,戒律不仅克治个人烦恼恶业,还能避世讥嫌、统合大众、住持佛教,这不是持“心戒”而不持“身戒”能做到的,也不是念佛、禅观而不持戒能做到的,这里面也是有大功德。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道宣律师撰钞,元照律师撰记)说“〖钞〗夫戒德难思,冠超众象,为五乘之轨导,实三宝之舟航。依教建修,定慧之功莫等;住持佛法,群籍于兹息唱。〖记〗‘群藉’,即目经、论二藏。‘于兹’,乃指住持之事。经论不谈,故云‘息唱’。谓剃染禀戒入道次第,以至僧中受、忏、安、恣、结、说、治、谏、师资上下、行住坐卧、饮食衣服、众法别行,此诸事相佛法纪纲,住持万代功由于此,唯斯律藏委示规模,余藏非宗,故所不辨。故《善见》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藏住,佛法方住。’曲论来致,备如中卷。准上所诠,亦须两释。若诠理发智、破妄显真,则经论为胜。若轨事摄修、灭恶生善,则毗尼独尊。故知三藏各具胜能,今望住持故有优劣。”(卷上)
【沙弥尼】{《事钞》云:“言戒法者,语法而谈,不局凡圣,直明此法必能轨成出离之道,要令受者信知有此。”}如何理解“此法必能轨成出离之道”呢?
【贤佳】戒由佛制,佛的本意是要引导众生出离生死苦缚,且佛智慧了知众生如何能出离生死苦缚,依佛所制戒法行持,必能趋向出离生死苦缚。如《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前文说:“《戒疏》云:‘斯乃大圣降临,创开化本,将欲拯拔诸有,同登彼岸,为道制戒,本非世福。’《行宗》释云:‘为道者,通而为语,即指三乘,推佛本意,下至翻邪,终为一实而作前引。况经开会,殊途同归;《涅槃》重扶,无非显性。今明为道,专指佛乘,止息化城终非本意。故知化本尚非二乘,岂为世福而立斯戒。’”
【沙弥尼】{《事钞》云:“宜作四句……,亦善亦戒,十善之中前七支也。以不要期,直尔修行,故名善也;反此策励,故名戒也。”}
戒和善的功德差别有多大呢?持好五戒也是不容易的,为了避免犯戒罪,干脆不受五戒,只是认真学习、随顺持守,这样的想法有没有问题呢?虽然持戒念佛更容易往生,但只是信愿念佛也可以往生,对于在家居士而言,何必费那么多力气学戒持戒呢?这种观点对吗?
【贤佳】持戒的功德远超一般善行。如《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五戒·戒德高胜》说:“《羯磨注》云:‘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业疏》释云:‘初受戒时,已行三施尽众生界,故财有量不及此也。尽形不盗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财;言不杀者,已施法界有情无畏;即用戒法行己化他,即名法施遍众生界。财为局狭、集散之法,能开烦惑恼害之门,戒法清澄,故绝斯事。’……《羯磨注》续云:‘《论》云:由戒故,施得清净也。’《业疏》释云:‘《智论》云:若不持戒得财施者,多贪不净,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故使来世受不净果,如牛羊猪狗,衣食粗恶。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净行绝,乃至佛果。’”
如果有基本智识能力学戒持戒而不愿费力学戒持戒,便是懈怠心、懒惰心,依此心念佛、行善、禅修,大概也不易深入做好。如果确实没有条件持戒,“为了避免犯戒罪,干脆不受五戒,只是认真学习、随顺持守”,是可以的。虽然不受戒,认真学戒、随顺持守也很有意义和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