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僧犯戒的辨析

关于高僧犯戒的辨析(20210616)

(一)

居士】上期《辩破梦参法师滥说》(https://www.zhengxinfofa.org/3819.html)中,您说:“‘活佛济公喝酒吃肉’,可能是民间传说,并非就是史实,或是神通幻化,并非真实喝酒吃肉。古代翻译佛经的鸠摩罗什娶妻是被逼,虽然是被逼,也常以此‘自鄙’,生子不一定是真实,或可能如释迦牟尼指腹所生。如果都是真实,那么是犯戒、破戒,不是真正高僧。不能因为他们被说是‘高僧’,就认为不犯戒。戒唯佛制,开遮轻重皆由佛定,佛也遵守自立的戒法,不能将‘高僧’‘菩萨’凌驾于佛制戒法之上,否则不属佛教。”

我有疑问:

a.您说“‘活佛济公喝酒吃肉’,可能是民间传说”,换言之就是说此事也可能不是民间传说,而是事实。同样,您说鸠摩罗什大师“生子不一定是真实”,换言之就是说此事也可能是真实。

b.您后面又说“如果都是真实,那么是犯戒、破戒,不是真正高僧”,结合a,按您的逻辑,可得出推论:您认为他们有可能“犯戒、破戒,不是真正高僧”。

我的疑问是:

1.如果济公吃的是真的众生肉,有没有开缘情况?比如为了显示佛法广大、不可轻视僧人等原因发心,进而算不犯戒?另外,中国僧人戒律中,戒肉算戒律吗?中国僧人是后来才戒肉的吧?南传僧人戒律中就没有戒肉之说。

2.鸠摩罗什大师也一样,有没有开缘情况?比如为了弘扬佛法的伟大事业,救度广大众生的慧命,而不得不委曲求全娶妻生子,进而不算犯戒乃至破戒?

3.还有南泉斩猫公案,也是犯戒乃至破戒?

4.记得佛经中有公案,佛在因地时在海船上为了阻止恶人杀五百圣人而先把恶人杀了,这不算破戒,而且功德无量,对吧?以上三位大师行为可否借鉴此案来判别?

5.无论什么情况,只要被戒律认定为犯根本戒甚至破根本戒了就一定不是真正的高僧?如果这个结论成立,那对以上三位大师(尤其前两者)的情况判别恐怕要慎之又慎,毕竟这是佛门千百年来包括祖师们在内的大德公认的圣僧,说是菩萨再来也不为过,如果连这样的人都被判别为不算高僧,情何以堪?何以服众?

6.我个人看法:退一万步说,纵然他们犯戒甚至破戒了(至少他们与那些邪见僧/破戒僧明显不一样,他们没有把杀盗淫妄酒当做修行法门,更不是为个人享乐),也不能否定他们的高僧地位。我一向认为:尊崇佛门的祖师/圣僧(注意是佛门的,不是附佛外道门的),是佛弟子的底线!否则,定会出大问题!我不是盲目崇拜搞双标,如果认为高僧犯戒就不算犯戒(实际上,因为种种不得已的原因,犯微细戒的祖师不是个例,只是很多人不愿或不敢承认罢了),那逻辑不就和藏密信徒一样了吗?我非常赞同您说的,不能因为谁谁谁“被说是‘高僧’,就认为不犯戒。戒唯佛制,开遮轻重皆由佛定,佛也遵守自立的戒法,不能将‘高僧’‘菩萨’凌驾于佛制戒法之上,否则不属佛教”。

贤佳】随喜深思!

1.如果济公吃的是真的众生肉,那么就是犯戒。“为了显示佛法广大、不可轻视僧人等原因发心”,佛制戒中没有这样的开缘。《大般涅槃经》《楞伽经》《楞严经》《梵网经》都明说禁食肉,南传戒律禁食不净肉,是机缘权教。可参看《戒律答疑讨论之二十五·(一)》(https://www.zhengxinfofa.org/1552.html)、《破依“三法印”误破〈楞严经〉·(三)》(https://www.zhengxinfofa.org/1578.html)。如果济公吃肉不涉犯戒,根本就不会被人当奇异事来说。

2.淫行开缘是被强暴且无一丝乐受。“为了弘扬佛法的伟大事业,救度广大众生的慧命,而不得不委曲求全娶妻生子”,佛制戒律没有这样的开缘。

3.如果南泉是斩杀真猫,不是神通化现,那就是犯戒。

4.为救护多人并免恶人堕无间地狱,不得已以惭愧心杀恶人,不犯菩萨戒,但破五戒的不杀人戒(因为五戒没有这样的开缘),有功有过(功大于过)。开缘不能滥类推。可参看《一些交流讨论(20190217)·(六)》(https://www.zhengxinfofa.org/527.html)、《辨破藏密的业果观念》(https://www.zhengxinfofa.org/2403.html)。

5.如果真是高位圣僧,自有神通、善巧,度人根本不必犯戒、破戒。如果要用犯戒、破戒的手段度人,怎么会是高位圣僧?

6.是的,高僧有不同层次,圣位高僧必定不会故意犯戒(低阶圣位高僧可能误犯戒,如阿罗汉可能误犯戒),凡夫高僧可能故意犯戒,但必定有惭有愧,不会自称不犯戒,不失为高僧。

如《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明〕蕅益大师)说:“有人问寿昌云:‘佛制比丘不得掘地、损伤草木,今何自耕自种、自芸自获?’答云:‘我辈只是悟得佛心,堪传祖意,指示当机,令识心性耳。若以正法格之,仅可称剃发居士,何敢当比丘之名也。’又问:‘设令今时有能如法行持比丘事者,师将何以视之?’答云:‘设使果有此人,当敬如佛,待以师礼。我辈非不为也,实未能也。’又紫柏大师,生平一粥一饭,别无杂食,胁不着席四十余年,犹以未能持微细戒故终不敢为人授沙弥戒及比丘戒,必不得已则授五戒法耳。嗟乎!从上诸祖,敬视律学如此,岂敢轻之!若轻律者,定属邪见,非真实宗匠也。”(卷第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40/X40n0719_001.xml#pX40p0343c1705

居士】您说:“高僧有不同层次,圣位高僧必定不会故意犯戒(低阶圣位高僧可能误犯戒,如阿罗汉可能误犯戒),凡夫高僧可能故意犯戒,但必定有惭有愧,不会自称不犯戒,不失为高僧。”

又说:“如果真是高位圣僧,自有神通、善巧,度人根本不必犯戒、破戒。如果要用犯戒、破戒的手段度人,怎么会是高位圣僧?”

济公的酒肉和南泉斩的猫可能是神通化现的,即可能没有犯戒、破戒,暂且不论。而鸠摩罗什大师娶妻是没有争议的事实,按您的判定标准,那他一定就是犯戒甚至破戒了吧?(六祖应该也算是吧?出家后还参与猎人队伍多年。)进而判定他最多只能算是“凡夫高僧”了吧?您说的凡夫高僧,判定标准是怎么样的?到底是凡夫还是圣人呢?凡夫高僧就是凡夫中的高僧,本质还是凡夫?这名称听起来感觉没多高“含金量”,感觉是顶虚的高帽子,古今应该有很多吧?鸠摩罗什大师是何等人物,别的不说,中国佛门典籍记载鸠摩罗什大师是过去七佛译经师,如果这样的人也只能算凡夫高僧,那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够得上您说的“圣位高僧”呢?比如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算吗?

您说:“如果真是高位圣僧,自有神通、善巧,度人根本不必犯戒、破戒”,鸠摩罗什大师娶妻后就示现神通、善巧,吞针警诫大众。至于为什么没有运用神通、善巧破解人王逼迫娶妻这事,恐怕不能粗泛归因于其神通、善巧不够。非常之人遇非常之事或有非常之因缘,恐怕不是我们凡夫可以测度的。历史上,遭遇坎坷厄运的高僧甚至祖师并不罕见,难道也都是神通、善巧不够?

贤佳】鸠摩罗什大师娶妻生子,应该没有行淫。既然有神通能吞针,那么生子不必费事行淫,如释迦牟尼佛出家前对耶输陀罗指腹怀孕。如《过去现在因果经》说:“尔时太子闻父王言,心自思维:‘大王所以苦留我者,正自为国无绍嗣耳。’作是念已,而答王言:‘善哉!如敕。’即以左手指其妃腹,时耶输陀罗便觉体异,自知有娠。”(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3/T03n0189_002.xml#pT03p0632b0101

僧人蓄女,与女独处、同室共宿等,有违轻的遮戒,但鸠摩罗什大师是被强力逼迫,属于命难,按持戒低标准可算轻遮戒的通开缘(也有可能他始终不与女独处,通夜坐而不卧,那么正属开缘)。而他对外自鄙,劝众僧不要效学,可见是以高持戒标准要求自己,且崇扬持戒。不违圣位高僧标准。

如《佛祖历代通载》说:“什尝升座,每曰:‘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取其花,勿取臭泥也。’”(卷第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9/T49n2036_007.xml#pT49p0528c1701

《圆觉经》说:“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7/T17n0842_001.xml#pT17p0920b0901

《圆觉经大疏》(〔唐〕宗密大师)说:“尘者,六尘(注:色、声、香、味、触、法)。劳谓劳倦。由尘成劳,故名尘劳,又染心勤苦亦是尘劳。心清净者,现染之中心自净也。如《净名》云‘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等,《华严》云‘菩萨在家与妻子俱,未曾舍离菩提之心’。次四句则现过之中令他净也。欲度有过众生,先以同事相摄,心既相亲,方能受教。如《净名》云‘入于淫舍,示欲之过’等,亦同《华严》善财善友婆须爱水而不溺、无厌恚火而不烧、胜热痴邪而不惑矣。‘赞梵行’等者,纵使自身有病服食非仪,或为利益,或有别缘,暂乖真教,只得贬己承非,不得饰非说理以误凡下。此乃不同邪人自造诸过,复说非梵行事为其真实,令无量人堕大险趣。但为同事摄故,虽现诸过,常须赞叹真实梵行。故《论》云:‘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虽坏行而不破见者,是则人天真胜福田。’”(卷下)(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09/X09n0243_003.xml#pX09p0406a1601

《梵网经菩萨戒略疏·憍慢不请法戒》(〔明〕弘赞律师)引用《圆觉经大疏》此文后说:“然为师之难,为徒不易,勿因此诫误敬粗人。已谙其道,当此遵承。又此药治于徒,师勿错服,服之增病,无药可治;以缚解缚,无有是处。若误敬粗人,何殊敬猕猴为帝释?妄服其法,无异认瓦砾为黄金。未具慧眼,谁鉴是非?但当取其正言,勿受彼之非语。一念既差,千生途错,如经所说,当自警之,毋致后悔难追也。”(卷第五)(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38/X38n0695_005.xml#pX38p0735c2001

六祖惠能大师不得已随从猎人队伍,但坚持只吃肉边菜,应未打猎杀生,不犯戒。

居士】刚刚看到此文:

《正观高僧犯戒问题,(斩猫等)知见发心再好,破戒仍有苦报》

https://mp.weixin.qq.com/s/S3WQJpY4LyCwakKFKTsZoA

里面底部有佛经,与我们讨论的内容相关,说佛因地时好心杀人也有苦报。

 

(二)

居士】持戒清净者唯有佛,佛之下,哪怕菩萨、高僧,客观上难以完全持戒清净,存在微细违犯,存在正开缘的情况,均属正常。但他们在态度上,必定尊崇律制,严格执戒以期增上戒行,圆满戒波罗密。如不得已违反,亦势必惭愧忏悔。而世人对高僧的评判标准有误,直接把高僧等同于持戒完全清净者。这样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但凡有较多的人(尤其徒众)尊某位比丘为高僧大德,其他人亦跟随推崇,且以为他戒行必定清净,修证必定高妙,而不加甄别。或直接以“高僧”名号就认为其戒定慧的修证功夫必然了不得。二是世人对于高僧,行持容不得一点瑕疵,如果说高僧也有不圆满的地方,可能立即就失了恭敬之心了。这两种情况,都非理智的判断,多出于世俗崇拜、追星心态。修行路上,转凡成圣绝非易事,要允许和包容高僧也可能犯戒,要扭转对高僧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要求。我个人认为,高僧只要持戒态度殷重,轻重等持,行持上不破根本戒、重戒、轻戒,于微细戒违反时亦能如法地及时惭愧忏悔,言行上皆不坏律制,其正见、正信、正行,在自我修持、弘法利生、德智方面等远远超越普通人,我辈可尊为高僧,树立效学榜样。但依然牢记“依法不依人”,不能盲目崇拜。“高僧”的勘定标准,我不知道佛门有无统一标准。但从古代历代和现在对比看,当代人推崇出来的“高僧”名不符实的多,多以知名度、徒众多、能说会道、地位辈分高、出家时间长短这些外相来评判,而非戒定慧的修证,所以往往爆雷而损坏佛教形象、僧人声誉。比如学诚,那是多少教内弘法知名比丘公认的“高僧大德”,难道依法判断,看不出他知见上的问题吗?那些出版的书,法味甚少,鸡汤有毒,还被奉为宝典。初机学人看不出来,学经教的比丘也看不出来?这是目前教界存在的滥推“高僧”而误导信众的严重问题,对信众的法身慧命严重不负责任!希望以后能有转变。而古代历代当时应也同时存在此种情况,但大浪淘沙,能在《高僧传》中记载的高僧,而且由后世历代明眼人(甚至祖师)依法勘定过的,应是当之无愧。与他们的行履比较,当代的某些“高僧”,恐怕是要现原形的。但当代有些比丘,确实如法修行,戒定慧修证即便超越不了古代高僧,但远超当代普通僧俗,不妨效学,是否将其当作“高僧”,也看个人的标准了。“高僧”,佛门究竟有没有勘定的标准,供大众自己识别,而非人云亦云呢?

贤佳】随喜善思!别教菩萨二地是离垢地,离犯戒垢,二地(圆教二住)以上菩萨更是持戒完全清净。特别机缘示现“逆行”,应是有神通化现,不会真实人事物犯戒。凡夫对其“逆行”可依戒法质疑、劝谏乃至呵责(不论其“本地风光”如何,以慈悲、护教心,不怀瞋恚),不宜糊涂包庇,更不应滥效。

如《华严经》说:“菩萨初地,住此解脱得平等身。何以故?通达法性,离诸邪曲,见法平等故。菩萨二地,住此解脱得清净身。何以故?离犯戒垢,于一切戒性常清净故。”(卷第三十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0/T10n0293_032.xml#pT10p0808a0901

《佛说十地经》说:“菩萨如是随顺净戒力所住持,善巧引发诸所作事,住于菩萨离垢地时,由广大见及由愿力,现见多佛、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庾多佛、多俱胝佛、多百俱胝佛、多千俱胝佛、多百千俱胝那庾多佛,菩萨见是如来、应供、正等觉已,悉以广大增上意乐恭敬尊重、承事供养,奉施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诸资生具,奉献菩萨诸妙乐具,于僧伽众而作恭敬,以此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于诸如来正等觉所以尊重心复更咨受十善业道,随其所受乃至菩提终不忘失。由是菩萨于无量劫、无量百劫、无量千劫、无量百千劫、无量俱胝劫、无量百俱胝劫、无量千俱胝劫、无量百千俱胝劫、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远离悭悋、犯戒垢故,布施、净戒清净成满。唯诸佛子!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炼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菩萨住此离垢地中亦复如是,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远离悭悋、犯戒垢故,布施、净戒清净成满。然此菩萨四摄法中爱语偏多,‘十到彼岸’中‘戒到彼岸’而为增上,余‘到彼岸’(注:波罗蜜)随力随分,非不修行。

“唯诸佛子!是名略说菩萨第二离垢地也。菩萨住此,受生多作转轮圣王,得法自在,七宝具足,有自在力,能除有情犯戒之垢,善巧令彼有情安处十善业道。诸所作业,或以布施,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此等一切悉皆不离佛作意、法作意、僧伽作意、菩萨作意、菩萨行作意、到彼岸作意、诸地作意、无所畏作意、不共佛法作意,乃至不离一切行相胜妙相应一切智智作意。复作愿言:‘我当一切诸有情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帅,乃至愿得一切智智所依止处。’若乐发起如是精进,弃舍一切家属财位,归佛圣教,净信出家,既出家已,一刹那顷、瞬息须臾,能证菩萨千三摩地,能见千佛,彼佛加持皆能解了,能动千世界,能往千刹土,能照千世界,成就千有情,能住寿千劫,于前后际能入千劫,于千法门能正思择,示现千身,身皆能现千菩萨眷属围绕。自此以去,是诸菩萨有愿力者,由胜愿故,所有游戏,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声,或行,或庄严,或胜解,或所作,此等乃至尔所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不易可数。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颂言:

“正直、柔软及堪能,调伏、寂灭与贤善,无杂、无恋、胜广大,以十意乐入二地。住此成就戒功德,远离杀生、无恼害,离不与取、欲邪行,诳恶、乖离、杂秽语,不贪财位、常慈愍,正见直心无谄伪,离险奢慢极调柔,依教而行不放逸。‘地狱、傍生受众苦,饿鬼烧然出猛焰,一切皆由罪所致,我当离彼住法苑。人中随意得受生,乃至有顶诸喜乐,声闻、独觉、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如是思维不放逸,自持净戒、教他护;复见群生受众苦,转更增益大悲心。‘凡愚邪智不正解,常怀忿恨多诤讼,贪求境界无足期,我应令彼除三毒。愚痴大暗所缠覆,入大险道邪见网,生死旷野怨所拘,我应令彼摧魔贼。四流漂荡心没溺,三界禁系受众苦,计蕴为宅“我”在中,为欲度彼勤行道。设求出离心下劣,舍于最上佛智慧,我欲令彼住大乘,发勤精进无厌足。’菩萨住此集功德,见无量佛咸供养,亿劫修治善更明,如炼真金以矾石。佛子住此作轮王,普化有情行十善,所有善法皆修习,为成十力救于世。欲舍王位及财宝,即弃居家依佛教,勇猛精进一刹那,获千等持见千佛。所有种种神通力,此地菩萨皆能现,愿力所作复过此,无量自在度群生。一切世间利益者,所修菩萨最胜行,如是第二地功德,为诸佛子已开演。”(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0/T10n0287_002.xml#pT10p0544a1016

《瑜伽师地论》说:“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答:若诸菩萨先于极欢喜住,由十种心意乐已得意乐清净。何等为十?一者于一切师长尊重福田不行虚诳意乐;二者于同法菩萨忍辱柔和、易可共住意乐;三者胜伏一切烦恼及随烦恼众魔事业,心自在转意乐;四者于一切行深见过失意乐;五者于大涅槃深见胜利意乐;六者于诸妙善菩提分法常勤修习意乐;七者即于彼修为随顺故乐处远离意乐;八者于诸世间有染尊位、利养恭敬无所顾恋意乐;九者远离下乘、趣证大乘意乐;十者欲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意乐。如是十种无倒意乐依心而转,是故说为意乐清净。即由如是十种意乐,成上品故极圆满故,是诸菩萨入证第二增上戒住。于此住中,性戒具足,极少邪恶业道所摄诸恶犯戒尚不现行,况中上品。又于十种圆满业道自性显现,菩萨如是性戒俱足,能以妙慧于染不染恶趣、善趣及诸乘中,诸业现行若因若果、修证安立如实了知,于异熟果及等流果如是诸业如实了知,自能现断诸不善业,自能现受一切善业。即于其中乐劝导他,能正劝导,于其种种不平等业现行过失之所染污诸有情界,若兴若衰等无差别,一切皆堕第一义苦并住艰辛,种种艰辛之所逼切,甚可哀愍,于彼获得广大哀愍、如实观照。是诸菩萨安住如是增上戒住,广见诸佛善根清净,如前应知。此差别者,谓如世间善巧工匠,以所炼金置迦肆娑置于火中数数烧炼,转更明净,如是菩萨善根清净当知亦尔。于此住中净心意乐成满,趣入在所生处多作轮王王四大洲,以自在力令多有情止息犯戒不善业道,劝彼受行诸善业道,当知威力过前十倍。当知是名略说菩萨增上戒住,谓意乐净故,性戒具足故,离一切种毁犯戒垢故,一切业道、一切因果了知通达故,于诸净业能自受行,亦乐劝他令其受行故,于有情界诸业所生众苦艰辛得大哀愍、如实观照故,善根清净故,受生故,威力故。若广宣说,如《十地经·离垢地》说。远离一切犯戒垢故,名离垢地。由离一切犯戒垢故,即此名为增上戒住。”(卷第四十八)(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0/T30n1579_048.xml#pT30p0556b2801

“高僧”的标准随人安立,并非明确统一,还宜以经为则、以戒为师看其知见、行持。

如《高僧传》(〔梁〕慧皎法师)说:“开其德业,大为十例:一曰译经,二曰义解,三曰神异,四曰习禅,五曰明律,六曰遗身,七曰诵经,八曰兴福,九曰经师,十曰唱导。然法流东土,盖由传译之勋,或逾越沙险,或泛漾洪波,皆忘形殉道、委命弘法,震旦开明一焉是赖,兹德可崇,故列之篇首。至若慧解开神则道兼万亿,通感适化则强暴以绥,靖念安禅则功德森茂,弘赞毗尼则禁行清洁,忘形遗体则矜吝革心,歌诵法言则幽显含庆,树兴福善则遗像可传,凡此八科,并以轨迹不同、化洽殊异,而皆德效四依,功在三业,故为群经之所称美,众圣之所褒述。……其转读宣唱,虽源出非远,然而应机悟俗,实有偏功,故齐、宋杂记咸条列秀者,今之所取,必其制用超绝及有一分通感,乃编之传末。如或异者,非所存焉。……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录。故省‘名’音,代以‘高’字。”(卷第十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50/T50n2059_014.xml#pT50p0418b0501

《人天宝鉴》(〔宋〕昙秀法师)说:“唐德宗问昙光法师曰:‘僧何名为宝?’对曰:‘僧者,具有六种,以宝称之。一,顿悟自心,超凡入圣,得名禅僧;二,解行双运,不入世流,得名高僧;三,具戒定慧,有大辩才,得名讲僧;四,见闻深实,举古验今,得名文章僧;五,知因识果,慈威并行,得名主事僧;六,精勤功业,长养圣胎,得名常僧。’帝大悦,遂诏天下度僧。”(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87/X87n1612_001.xml#pX87p0001b1201

《缁门警训》(〔明〕如卺法师)说:“鸟之将息,必择其林,人之求学,当选于师。师乃人之模范,模不模,范不范,古今多矣!为模范者,世唯二焉:上则智慧博达,行业坚贞,犹密室灯光彻窗隙;次乃解虽洞晓,行亦藏瑕,如犯罪人持灯照道。斯二高座,皆蕴师法。其如寡德适时,名而不高,望风依附,毕世荒唐。……南山云:‘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舍五欲之深着。能如是者,名真出家,则可绍隆三宝、度脱四生,利益甚深,功德无量。’”(卷第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8/T48n2023_001.xml#pT48p1045c2801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清〕书玉律师)说:“〖要略〗古有高僧三十年着一䩫鞋,况凡辈乎?〖述义〗高僧者,谓居尘不染,道高德重之称也。……〖要略〗昔有高僧,闻邻房僧午后举爨,不觉涕泣,悲佛法之衰残也。〖述义〗高僧者,以佛法为己任故。爨,燃火煮食也。鼻出为涕,哭而无声曰泣。昔法慧禅师住邺寺,闻邻房比丘午后炊爨,慨佛法垂秋,伤残悲叹,不觉涕下沾襟。今人既无古德护法之心,而反生毁谤,而言‘修行不在于此’,安然无愧,可乎?宋徽宗惑于道士林灵素妖言,改佛为道,法师永道上疏陈谏,帝大怒,收道付开封狱。舂陵守谓师曰:‘道人蔬食,且不过中,甚非自全之计,宜茹荤血。’师冁然曰:‘死则死耳,佛禁不可犯也。’”(卷上)(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60/X60n1119_001.xml#pX60p0288a0801

我在龙泉寺时,劝人持不非时食戒,一位比丘说他曾过午不食,一次学诚说:“将来只做个少吃饭的人有什么意义?”(大意如此)他就吃晚餐了。如此含混滥说,自高轻戒,惑乱人心,可称佞僧。如《论语》说:“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