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讨论类编13:戒律辨析

交流讨论类编13:戒律辨析(2018年)

(20201216整理)

次类:一、戒律意义辨析;二、五戒八戒讨论;三、“说四众过”辨析;四、居士阅戒问题;五、尼众受戒问题;六、“空”与戒善辨析;七、如何看待破戒。

  • 戒律意义辨析

(一)

居士】现在看师父和维护师父的这些法师和义工,觉得人都是在自毁长城,对自己也是个警醒。

贤佳】是的,为了名誉和相关利益而理智蒙蔽,如同飞蛾扑火。不重视戒行,佛法理念抵不过五欲八风等现世利益的依求。

居士】末学现在觉得即使从俗世的角度来讲,自律精神也是必不可少。有些世间人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因为坚持原则也能赢得世人的尊重,获得他应有的成就。反倒很多本身很有善根的人,因为获得了一些暂时的所谓成就,开始无知膨胀,放浪形骸,最终也断送了自己。修学佛法要逆生死流,没有持戒做基础,简直是天方夜谭。【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0910)·(七)】

 

(二)

原极乐寺比丘尼】在外避难的近一年时间,末学虽然心里不敢舍弃持戒,但也因为种种原因而犯了很多戒。有因为缺乏环境条件而持守不了的情况,有境界强猛而自己缺乏智慧、没有守护好戒的情况,有受轻忽持戒人的负面影响而难以持守或产生轻忽心的情况,有护持的人不懂护戒的情况,也有自己不学无知、心力衰退等原因而松懈犯戒的情况。总体来说,受此重大事缘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其次是遇人不淑,否则,我犯的诸多戒是根本不会犯到的。我在头几个月得到的持戒方面的护持也是比较有限的,是因为自己尽力做了一点点坚持,感动了某些护持的居士,后来情况才有所好转的。

现在虽然暂时回到寺院,但还没有合适机缘条件向清净者发露忏悔(一是要隐蔽我的背景情况,二是因为不如法身份的尴尬)。对此,我只有寄希望于跟体系内有业缘和共识的尼众相遇后再作。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外境和原因,回想起自己犯戒的经历,末学都感到万分懊悔!想到自己没有护好佛的法,有时感到悲从中来,直想痛哭一场!

犯戒肯定不是好事,但它已经发生了,我就想,自己从这些不好的经历中究竟能收获什么?我的收获就是对戒律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因为犯戒给我带来的痛苦或从中看到过患,让我比以前更加深刻了解了佛陀制戒的悲深用心,从而明白戒是不能随便舍弃或随意“开缘”违犯的。这可能是这场法难给我的最好的教育。如果我一辈子在体系内的“安乐窝”里不出来,我可能确实不会犯到很多戒,但可能也不会有如同今天这样深刻的认识。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尽相同,可能有的人不用经历这些,也能体会到同样的东西,但我业感已然是如此了。

末学前几天听一位法师开示说到:“有些人虽然持戒几十年,但是他对于佛制的一条戒给我们带来什么解脱的意趣,究竟有多少体会,其实也很难说。”我深以为然。就我现在的心态来讲,持戒的感受和一年前是非常不一样了。

可能这些心得是宝贵的,但末学还是常常感到很焦虑,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忏罪,心理包袱很重,也因此而不能真正安稳,可以说这是我现在最大的心结了。虽说忏悔也能得到清净,但总觉得跟从来没犯是不一样的。我甚至对于那些直接、间接令自己犯戒的人生起瞋怒心,难以释怀。末学觉得虽然前提是因为戒,但这种状态好像也是不对的,有惭愧心是好事,但是过分忧悲苦恼就不对了。

请问法师,您怎样看待末学的这段心路,以及对于解开这样的心结有什么建议?

贤佳】能有基本的敬戒心和惭愧心很好!道宣律师《律相感通传》说:“此虽犯戒,大途惭愧,内虽陵犯,外犹慎护,故使诸天见其一善,忘其百非,若见造过,咸皆流涕,悉加守护,不令魔子所见侵恼。”如果戒律有所违犯,心怀惭愧,积极寻求发露忏悔,但一时没有合适的人,没有合适的机缘条件,那么没有心过,罪业不增长,不会因此堕落。心不弃舍,可能不久会有机缘条件如法忏悔了。

持戒的根本是慈悯心、惭愧心,宜常省思策励,并广学戒法开遮和作持方法,随缘随力善巧持守,无论怎样都不应瞋责他人,不必责求他人。《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于一切众生上慈心得波罗提木叉戒。”(卷一)道宣律师《广弘明集·诫功篇序》说:“夫群生所以久流转生死海者,良由无戒德之舟楫者也。若乘戒舟,鼓以慈棹,而不能横截风涛远登彼岸者,无此理也。故正教虽多,一戒而为行本,其犹出必由户,何莫由斯戒矣!是以创起道意,先识斯门,于诸心境,筹度怀行其状如何。故《论》云:夫受戒者,慈悲为务。于三千界内,万亿日月,上至非想,下及无间,所有生类,并起慈心,不行杀害,或尽形命,或至成佛,长时类通,统周法界。此一念善,功满虚空,其德难量,唯佛知际。不杀既尔,余业例然。由斯戒德,故能远大。所以上天下地,幽显圣贤,莫不凭祖此缘,用为基趾。经不云乎?‘戒如大地,生成住持。’出有心发,是曰生也;圣道良资,是曰成也;法延六万,是曰住也;保任三业,是曰持也。诸余善法,盖缺此功;有入此门,便称圣种。乖斯妄立,是谓凡流,长没苦海,出济无日。”(卷二十七)

原极乐寺比丘尼】感恩您的解答,让末学释怀很多,也增加了对戒的认识。您提供的《广弘明集》引文很好,末学要多读几遍。

原来持戒的根本是慈悯心,这让末学感到眼前一亮,心胸开阔了一些。以前末学对这一点没有认识,持戒时纠结于自身的时候比较多。现在虽然有了新的认识,但体会也还不深。为此还想请问法师:

1.每一条戒都包含有慈悯他人的内涵吗?例如尼众的四独戒,我感到更多是为了保护尼众本身,而没有感到有多少慈悯他人的内涵。还是说,这里面也有一层意思是为了防护他人看到尼众单独一人而易于起恶念和产生侵犯,避免他人造重大恶业,也是慈悯心的体现?又如饮酒戒,也感到是重在保护自己,或者说首要是在于保护自己,由持这条戒而产生的对他人的利益(或说“慈悯”)是衍生的。还是说要本着既是自利又是利他的心来持这条戒(每一条戒)?

2.因为前面所说的知见问题(没有从慈悯心的根本出发去持戒),加上智慧善巧不够,我在与他人互动时,对他人的保护是很不够的。例如我在外面的那段时间,迫于无奈,得由在家俗众陪护(先后有过几人),我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境界,因为不懂得善巧和她们互动,也包括自己长期压力较大,在实际生活的摩擦中,也曾多次引起过她们的瞋恼。我并不计较她们的嗔恼,只是担心:她们所对的境是僧宝,我害怕让她们造下重大恶业。她们为我付出实属不易,却因为我不善护念而让她们“火烧功德林”,我每每想起来也感到非常自责。

我事后也和她们反省交流,向她们忏悔自己的过失,为她们回向。跟有因缘的人说明,尽管我有过失,她也应该为不敬三宝的过失忏悔,对方能接受。庆幸的是,我也有一些好的行为对有的人有所感化,最终使她对三宝的信敬得到增长而非衰退,不知这是不是也能“将功补过”?

这第二个问题是,我的不善护念所造成的过失,上面所说的弥补方式是否可以,能够让她们免于造恶受苦吗?或者我还能做些什么?或是还有什么其他思维的角度?

贤佳】1.四独、饮酒等遮戒所制行为,虽然不是直接损人,但易使自己失去正念而引发染心恶行,可能导致直接损人。即使不导致直接损人,也可能引发他人的染心恶行,或引生他人的猜疑讥嫌,或引发他人效学放逸,是间接损人。即使无人见知(撇开龙天鬼神见知),自己易于失念放逸,丧失增上功德,不能使信众护持果报广大,亏负四恩,也是间接损他。真有慈悯心、正知见者,应会敬重戒律,尽力遮性等持。

2.是的,这样很好!应常忆念圣贤,思念利他,省发惭愧,自强修道。以惭愧心养护慈悯心,以慈悯心策发惭愧心。蕅益大师《灵峰宗论》说:“慈悲、惭愧,同称善心,因中乃可同修,果上方能同满。……有惭愧者方有慈悲,无慈悲者即无惭愧。盖由了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佛即心,是生惭愧,观生即佛,是起慈悲。尊崇本有贤善之性,随愿与一切众生性德之乐,轻拒迷真暴恶之习,随愿拔一切众生性德之苦。有一分惭愧,方有一分慈悲;有十分慈悲,方为十分惭愧。”(卷五之三)【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1230)》·(四)】

 

  • 五戒八戒讨论

(一)

居士】关于过午不食。我可以分享我的经验体会。

我最初持午,坚持了一年,变化很显著。最初我吃饭,都是我要天天给我妈妈讲,我想吃什么。一年后,妈妈说:“你变化很大,一年前,是你想吃什么我做什么,一年后,是我做什么你就吃什么,不挑口了。”而且,通过一年持午,我不怎么吃零食了,以前拿零食当饭吃。而其实,我的身体一直很虚弱,多年的病秧子。持午一年,很舒服,不仅身体素质没影响,而且晚上身心清爽、清明,挺美的,可以清净对饮食的贪欲。

学诚以身体为由,鼓励大家“药石”,实则为他自己开脱。弟子持午,师父不持,成何体统?还担了慈悲爱护弟子的美名。狡诈由此可见一斑!【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0910)》·(一)】

 

(二)

居士】弘扬戒律的路途任重道远啊!

贤佳】戒行放滥,知见混滥,确实有待纠治。此次举治事缘和大家的讨论就是随顺纠治。

居士】末学不才,也知道戒为无上菩提本,其实不认真学戒持戒的严重后果,体系事件及之后各人的种种表现,已经足以说明问题。标准是标准,做不到当心生惭愧,首先努力做到,而不是任意解释或找开缘依据。有不同意见,宁愿从严依止,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一开始想找轻松的持戒之路,恐怕于己不利。末学也要惭愧忏悔:晚餐时用时不用,有时候抹不开面子去聚餐,有时候压力大想吃;出去吃饭,随顺锅边菜,有时候知道虽是素菜,但有肉汤,不该吃第二口,也没做到。

贤佳】随喜正见和惭愧!随顺戒律,突破人情,不失慈悲和谦敬,是更好的自利利他。

另外就饮食上,宜知适当节食、少食更有利于身心健康,乃至适当断食可以疗病。

如《佛说处处经》说:“日中后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无有下风;五者,身安稳,亦不作病。”

《旧杂譬喻经》说:“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复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稳,三曰少淫意,四曰少睡卧,五曰得生天上常识宿命所行也。”

《中阿含经》卷五十一说:“佛游迦尸国,与大比丘众俱,游在一处,告诸比丘:‘我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稳快乐。汝等亦应日一食,日一食已,无为无求,无有病痛,身体轻便,气力康强,安稳快乐。’”

唐朝义净三藏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说:“凡候病源,旦朝自察,若觉四候乖舛,即以绝粒为先,纵令大渴,勿进浆水,斯其极禁。或一日二日,或四朝五朝,以瘥为期,义无胶柱。……又如痈痤暴起,热血忽冲,手足烦疼,天行时气,或刀箭伤体,或坠堕损躬,伤寒霍乱之徒,半日暴泻之类,头痛、心痛、眼疼、齿疼,片有病起,咸须断食。……此等医明传乎帝释,五明一数,五天共遵,其中要者,绝食为最。……若绝食不损者,后乃随方处疗。”

还可参考现代国际科研成果和医疗经验,可参阅《节食禁食治疗癌症、糖尿病及防病治病深层机理与多效保健相关国际科研介绍》(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ca7e9f90102wwl2.html)、《〈奇特的断食疗法〉〈神奇的少食健康法〉(日本甲田光雄著)摘略》(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ca7e9f90102wwl3.html)【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1122)》·(六)】

 

(三)

法师】居士五戒中为什么杀畜生是下品罪?但见有处说小妄语是中品罪,为何小妄语比杀畜生罪还重?

贤佳】杀非人是中品罪,杀畜生次一等。

佛法贵实,妄语过患很重,一般人不觉得。“若过一法,是谓妄语,不见后世,无恶不造。”、“久习妄语,失菩提心。”

师父的严重腐败很重要的一个因缘是随便妄语。【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1124)》·(七)】

 

  • “说四众过”辨析

居士】弟子今天看到菩萨戒本,有两个问题请教:

1.之前弟子的很多言论是不是都在说四众过失?虽然弟子没有受菩萨戒,但这样是不是不如法、不好?

2.瑜伽戒本好像没有“说四众过”这一条,该如何理解瑜伽菩萨戒和梵网经菩萨戒的差异?

贤佳】1.见人罪过,宜应忍辱包容,并可以慈悲善心私下劝谏,不应以嫌怨心或争名利心宣扬。若涉及邪见邪行,影响众多人乃至损害教法,私下劝谏不可行,可以救治心、奖劝心、护教心举发、辨破。可研阅“不说四众过戒”的开遮。

2.菩萨戒是三聚无尽戒,不同戒本随机缘择要而说,虽有出入差异,理应兼行。

居士】上次交流讨论最后一位居士的观点:“师父建立的体系启发了我和其他很多人的善根,让我们能够有机会看到生命的方向,这个功德和恩德还是不能抹杀的。……就我个人经历,我觉得凡夫容易执取一边,过于执取师父过失的一面,就容易把师父曾经的恩德忘却。我已经看到了师父的过失,也知道了这些对自己、对佛教的危害,为了防止自己偏于执取过失而忘却恩德,有时会忆念一下师父的恩德(简单忆念,因之前已经熏了很多了),这样就不会抹杀师父的恩德了,否则就可能会抹杀了。毕竟这种出世启发和引导恩德是很大的,虽然参杂了一些不正确的知见,但至少启发了我的善根,也曾给我提供了不少学习条件,如果因看到师父的过失而把恩德全部否定,我想于自己,甚至于法师您可能都会有比较大的过失。”弟子听了之后感觉很别扭。

弟子今天在查阅菩萨戒相关问题时读到宗舜法师《修行不说四众过,那看到邪见还要不要指出?》这篇文章,一下点出那位居士的话中别扭的点所在——“对于这种行为(说学相似法)了解确实之后,还不能向其他人赞叹谤菩萨藏、学相似法者的其他德行(诸如持戒、造像、印经等等功德),以免他人误认为有德者而不加简别,去亲近学习,造成邪见传播、贻误众生的后果。”

附文章内容如下:

{对于破见问题,刘宋·求那跋摩法师译《菩萨善戒经》“优波离问菩萨受戒法”明确说:“菩萨若有同师同学诽谤菩萨方等法藏,受学顶戴相似非法者,不应共住。若定知已,不得向人赞叹其德。是名菩萨第八重法。”(见《大正藏》第三十卷第1015页上)

依《菩萨善戒经》所说,对于谤菩萨藏、学相似法者(关于这一内容,我们另行讨论),不能与其共住,当远离。而且,对于这种行为了解确实之后,还不能向其他人赞叹谤菩萨藏、学相似法者的其他德行(诸如持戒、造像、印经等等功德),以免他人误认为有德者而不加简别,去亲近学习,造成邪见传播、贻误众生的后果。所以,对于错误的见解,不管是谁说的,都应该驳斥。这样做不仅不犯菩萨戒,而正符合菩萨戒的精神。与此相应,菩萨对于如法的善行,当随喜赞叹,否则也是违背菩萨戒的。}【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1124)》·(二)】

 

  • 居士阅戒问题

居士】是不是居士一点都不能看出家人戒律呢?看了说会眼瞎。

贤佳】不是的。居士不可耳听出家人的僧法羯磨,但可以看出家人戒律。因为可能看得半懂不懂而粗率察讥出家人戒行过失,所以有些祖师大德从严禁止在家人看出家人戒律,但居士看出家人戒律本身是没有罪过的,若能敬慎深研以自警和护教则有功德利益。

如弘一律师《征辨学律义八则》说:“问:‘前云非比丘而学比丘律无贼住过,有何文以为证耶?’答:‘灵芝律师《资持记》云:“问:私习秉唱,未具忽闻,及未受前曾披经律,因读羯磨,了知言义,成障戒否?答:准前后文,并论僧中正作,诈窃成障,安有读文而成障戒?古来高僧多有在俗先披大藏,今时信士多亦如之,若皆障戒,无乃太急?学者详之。”又《羯磨》云:“二者,有人不得满数应呵,谓若欲受大戒人。”灵芝律师《济缘记》释云:“谓沙弥受戒,或曾披律,或复重来,晓达如非,旁无呵者,所为不轻,听自呵止。”曾披律者既可求受大戒,足证无有贼住过矣。’”

更详细的文据可参看附件《白衣、沙弥阅学比丘戒律不犯贼住的依据》。【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1124)》·(三)】

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唐朝道宣律师撰钞,宋朝元照律师撰记)

【行事钞·受戒缘集篇】若准律云:不问十三难者,则不得戒。故前须明解。彼此无迷,脱由不解不成,岂不误他大事?应沙弥时,教令列名显数识相诵之。此非羯磨,不犯贼住。

【资持记】据论贼住,同法方成。必读羯磨,理应非障。此由古执问难不取相解。犹恐妄计同于羯磨,不可预读,故一往遮之。下文正明贼住,即引《四分》:一、二、三人及众僧所共作方成。或可因读,后闻易解,就深防为言。……

【行事钞】《四分》云:若至一人、二人、三人众僧所共羯磨说戒,皆灭摈。义详,共一人作对首众法,皆成障戒,如说戒、自恣等法。必听众法心念,亦成难摄。若对他三人已下对首法,四人已上余和合法,不秉羯磨,皆不成难。

【资持记】上文但云“一二三人”,不明众、但,须以义定。“余和合”者,如说恣告众、和僧立制等。

【行事钞】《善见》云:“三种偷形。一者,无师自出家,不依大僧腊次,不受他礼,不入僧法事,一切利养不受。二、偷和合者,有师出家,受十戒,往他方,或言十夏,次第受礼,入僧布萨、一切羯磨,受信施物。三、二俱偷者,可知。若偷形者,不经法事,不受礼施,为饥饿故,若欲出家受戒者,得。”(下二不合。)《五百问》云:“沙弥诈称大道人,受比丘一礼拜,是名贼住难。”

【资持记】《善见》三种,并号偷形。若据第二,正是盗法。……初明偷形,言利养者,须约二种现前僧物。饮食供设,是彼所希,义无不受。所以下云“为饥饿故”是也。二、偷和合者,律唯约法,论通四种。加腊、礼、利并成障戒。故《疏》问云:“偷和合者,应在羯磨,何以文中具列夏等?答:夏次、礼仪及信施等,并是僧家六和表相,由有戒故,便有夏次等,以盗戒相,令他信之故也。”

【行事钞】《四分》中但言贼住难者,谓共羯磨、说戒,不说听闻、不闻及愚痴因缘等。依如《僧祇》:“若沙弥作是念:‘说戒时论说何等?’即盗听之。若聪明,记得初中后语者,不得与受戒。若暗钝或缘余念,不记初中后者,得受具。”

【资持记】前示本律言通。“依”下,次引《僧祇》决正。初明偷法。彼云“沙弥潜身床下,盗听初中后语”者,即摄羯磨言相始终,俱记成障,不具不成。文虽约记,义须明解。(古记云:“作白为初,五篇为中,略教为后。”此释甚谬,说戒可尔,若单作羯磨,约何分耶?)……

问:不闻羯磨,但听戒相为成障否?

答:此有二别。若身在众,妄同僧列,但听即成,不必羯磨。若论潜听,必约羯磨。若但闻戒,义应非障。即前文云:“不秉羯磨,皆不成难。”又如《疏》云:“偷和合者,应在羯磨。”

若尔,何以《僧祇》云“说戒时论何事”耶?

答:以说戒时必作羯磨故。

若尔,何以说戒遣未具者?

答:恐生轻易,不论障戒。如《戒疏》云:“下众无知,多生慢习。制令耳目不属,则重法尊人,生其钦仰。”准知简出,意令尊重。且如大尼亦遣,岂虑障戒耶?

问:私习秉唱,未具忽闻,及未受前曾披经律,因读羯磨,了知言义,成障戒不?

答:准前后文,并论僧中正作,诈窃成障。安有读文而成障戒?如前《善见》偷僧和合,屏唱私读,僧和安在?以义斟酌,定非成障。前云:“此非羯磨,不犯贼住。”意如上解,不可专执。(古记并云成难。古来高僧多有在俗先披大藏,今时信士多亦如之,若皆障戒,无乃太急?学者详之!)

 

二、《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唐朝道宣律师撰疏,宋朝元照律师撰记)

【随机羯磨】汝非贼住耶(谓白衣沙弥时,盗听说戒羯磨,同僧法事)?

【羯磨疏】《僧祇》中:“凡人自出家,或避难自着袈娑来,不经布萨羯磨者,得受。经者,不得。若沙弥念言:‘说戒时为论何事?’盗入床下,听之。若聪明,记得初中后语者,不得戒;若暗钝、余念、睡眠,不具得者,成受戒。”

【济缘记】《僧祇》中,初明二偷,前叙偷形。“经者不得”,谓经布萨羯磨,即偷法故。“若”下,次示偷相。“初中后语”,据一羯磨始终为言,必约听全,兼须晓义。不具、不解,义非难收,如文甚显。……

【羯磨疏】《四分》:“若共一比丘乃至僧所,不共作法者,出家不得;已出家者,成受。若于一比丘及僧所作众法者,成难。”若作余但对首、但心念等法者,非难。由说、恣等体通僧别,摄僧要务,勿过于此。故虽一人心念说、恣,即是众法,闻者成难。

【济缘记】《四分》中,初是偷形。“若”下,即偷法。初正明众法,语通对、念羯磨。“若作”下,简别法皆非。“由”下,释所以。“说、恣通僧别”,该三法故。

 

三、《征辨学律义八则》民国弘一律师)

问:非比丘,学比丘律,可有圣教作证耶?

答:若欲觅求律中有制未得戒者必须学比丘律之明文,乃不可能之事;但可引文以证非比丘而学比丘律无有贼住之过失。又可引文以证已受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虽在僧中闻正式作羯磨者亦不成贼住。依此义判:已受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或亦可以学比丘律。即在僧中闻正式作羯磨者,亦似无大碍也。

问:前云非比丘而学比丘律,无贼住过,有何文以为证耶?

答:灵芝律师《资持记》云:“问:私习秉唱,未具忽闻,及未受前曾披经律,因读羯磨,了知言义,成障戒否?答:准前后文,并论僧中正作,诈窃成障,安有读文而成障戒?古来高僧多有在俗先披大藏,今时信士多亦如之,若皆障戒,无乃太急?学者详之。”又《羯磨》云:“二者,有人不得满数应呵,谓若欲受大戒人。”灵芝律师《济缘记》释云:“谓沙弥受戒,或曾披律,或复重来,晓达如非,旁无呵者,所为不轻,听自呵止。”曾披律者,既可求受大戒,足证无有贼住过矣。

问:前云已受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此在僧中闻正式作羯磨者亦不成贼住,此言尤足令人骇异。有何明文以为证耶?

答:《羯磨》云:“三者,‘不得满数、不得呵’者,……白衣……。”南山律祖《疏》云:“前十三难,有过障戒。此好白衣,受十、具戒,虽并心净,不妨加法参差不成,仍本名故。”今案:我等已受戒而不如法不得戒者,即属此类。虽于僧中闻作羯磨,亦仅判为不得满数、不得呵。决不云成贼住难,以无诈窃心故,而云“此好白衣”也。

(编者案:除非深心信敬三宝、欲乐持戒,或者将求大戒,否则白衣、沙弥不阅比丘戒律为宜,以免非自检约而专见他过,自损净心,深集业障。古来大德禁止未受具者阅律,慈悲遮护也。)

 

 

  • 尼众受戒问题

(一)

极乐寺尼】 末学看到前两天法师发送的《一些交流讨论》,当中您答复一位居士请益极乐寺尼众是否得比丘尼戒的问题,内容和您先前曾经答复我的类似问题是一致的。不过末学最近跟四个比丘尼道场的法师有些交流,得到的意见与您的不一样,故想和您作个交流。

这四个道场都严格实行式叉摩那法。我对她们提出的问题大致是这样的:某尼众没有受两年式叉尼法即受三坛大戒,前提是该尼众只是模糊地知道要受式叉尼法,不确知不受式叉尼法不得戒,因为所在道场引导说“在现代因缘条件下,不受式叉尼法不会障碍得戒”,受戒时有殷重心,可以得比丘尼戒体吗?如果不得比丘尼戒体,可否依所得的沙弥尼戒体重新受式叉尼戒,再受大戒?

以下是末学和这些比丘尼道场的法师以邮件、短信或当面交流的结果,按请益时间先后排序如下:

法师A(某寺院的比丘尼):“如果该比丘尼在受三坛大戒时,不知有要受沙弥尼戒和式叉尼戒的情况下,以非常殷重想得戒的心受戒,同样能得戒。这是三大部中有讲的。该比丘尼是不能再重新受戒的。”

法师B(某寺院的比丘尼):“尼众一生只能受一次戒,如果没受式叉尼戒就受大戒,这个因缘只能如此了,不能重新受式叉尼戒,只能是增戒,也就是再受一次大戒。”

法师C(某尼众佛学院院长):“不可以再回头受式叉尼戒。不过增戒是有三坛戒受。这种情况懂法后,可以自行过二年清浄后,以殷重心再去增戒。”

法师D(某寺院当家师):“按照你所描述的情况,你们其实并不清楚地知道不受式叉尼法不得戒,是一种‘迷’的状态。如果是明知道不受式叉尼法不得戒还要去受戒,那肯定是不得戒,但你们不是这样。按宣祖讲的来判,你这种情况是不能再退回去做小众。如果你到我们寺院来,就按照比丘尼的身份来。”

这四位法师都说到不能重新受戒。末学并非不想重新清净圆满地受比丘尼戒,但这些法师们却是这样判定的。这样末学也不敢轻举妄动。如法师A所说,万一我是因“清净殷重心”而得戒了,那么如果退回去重新做小众,那就真的不会再得戒了。但如果认为自己没有得戒,而仅以沙弥尼的身份来看待自己,那么这样和持守比丘尼戒的标准来讲,又差异很大,怕有很多严重的疏漏。末学对于自己的身份问题真的充满困惑,不知道到底应该以沙弥尼的身份还是以比丘尼的身份来认定自己,很迷茫。

贤佳】宜进一步追询思辨。她们说南山律里有讲,可请她们提供原文。可能是她们研读有误。

极乐寺尼】末学暂时没有因缘跟她们进一步追询思辨,但我觉得法师提醒得对,应该进一步探寻清楚。

贤佳】南山律里是没有那样的文的,她们所说应是误解、讹传。详细文据和辨析可参阅文章《女众受大戒之前必须受式叉尼戒吗?》(https://mp.weixin.qq.com/s/jOXfQVvAboC2qmY06tGijQ)。

极乐寺尼】《女众受大戒之前必须受式叉尼戒吗?》一文我认真阅读了,它对于受式叉尼戒的意义和必要性,辨析得很清楚。不过,它虽然说明了“女众不受式叉尼戒,不可以受大戒,即使受了也不会得戒”,但没有解释“女众如果不受式叉尼戒就登坛受大戒”这个问题应当怎样解决。

目前我请益的几位比丘尼法师(有些还是寺院的住持),没人说可以重新如法次第受戒。看了您的答复,我觉得我们不应坐以待毙。况且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关系到众多比丘尼的法身慧命,关系到戒法的传承。我想,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召集一些教内精研戒律的大德、律师(包括比丘、比丘尼),大家一起论证清楚这个问题,达成共识,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这样,是为挽救我们这群被蒙骗的比丘尼,可能也是今后尼众受戒能够更加如法、规范的开端。您如何看?

贤佳】其实很简单明了的事:不得比丘尼戒,就是沙弥尼;是沙弥尼,就可以受行式叉摩那尼法两年然后受比丘尼戒;沙弥尼也可还俗后再出家受戒,如同很多女众临时体验出家受十戒。根本不必费事召集人讨论,讨论的结论也应如此。

以前XC作佛协会长,有权势名望,又善说相似法,破坏律制,公然让尼众不受两年式叉摩那尼法而直接受比丘尼戒,其他长老尼慑于其威权、善辩,不能违逆(只能配合给授戒),不敢指责(指责也无效用),不得已将顺而说,也是难为她们了!现在XC已彻底倒台(“辞去”教内外所有职务),今生不可能复出,诸长老尼可以严格依律制行事、讲说,不必顾虑他了。如果有机缘时,请您转报那些长老尼。如果有疑虑,可以尽管问我。

极乐寺尼】末学先前请益的几位比丘尼法师,她们在作出判定的时候,并不了解我的背景,因此应该不是受会长权威所碍。其中有一位,明说女众不受式叉尼法是不对的,而且现在不是没有条件受,但又说,因为我不清楚不受式叉尼法不得戒,所以“按宣祖判的话,既然受了(大戒)就不该再退回做小众”。她只告诉了我结论,没有和我仔细辨析,我自认为不学无知,就没有继续讨论。

有一位住持法师,我跟她说明来意,想到该寺院参学,并介绍了我今年所经历的种种,希望界定清楚自己的难缘,以便判定自己有没有犯到一些戒条。她说她对短信事件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觉得可能是有人搞破坏。直到交流的最后,她还是不敢相信我所说的一些情况,也不让我继续往下说了。住持法师最后婉拒了我,并说“等事情有定论了再说吧”。这个交流的过程,让我觉得痛苦和委屈。

贤佳】“按宣祖判的话,既然受了(大戒)就不该再退回做小众”,宣祖何文有此判说?按宣祖明文所判,不受行两年式叉摩那尼法是不能受比丘尼戒的,强受也不得比丘尼戒(宣祖相关文您看过,我不列举了),本还是小众,何谈“再退回做小众”?

XC多年居高位,且“作为”很多,佛教界明里暗里受XC的影响很深,将就乃至附和成了“传统”习惯。宜应深思明辨,渐渐扭转。那些还“怀疑”举报内容而为其辩护者的说法不必太纠结在意。【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1005)》·(九)】

 

(二)

居士】《佛说大般泥洹经》卷六说:“文殊师利复于佛前而说偈言:‘于他善随顺,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行,谛视善不善。’‘如是,世尊说此正法亦复非为究竟之说。所以者何?众邪外道皆向泥犁,然佛世尊教诸弟子皆向泥洹若生天上,此则名为毁誉之说。如是种种不随顺说,云何世尊偈中说言于他善随顺?’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我所以说善随顺者,有因有缘。时阿阇世王害父王已,来诣我所,而问我言:“云何世尊为一切智、非一切智耶?若一切智者,提婆达多于百千生中于如来所常怀恶心,云何听使而得出家?”我即为彼而说此偈:“于他善随顺。”彼阿阇世王有害父罪而不自觉,如来欲使自省己过,令其罪轻,是故说言:“但自观身行,谛视善不善。”汝今云何见不随顺?若有持戒、修习慈心而观彼过,是则诸佛如来之法。欲令己身及诸众生悉皆安乐,是以应观他作不作,己身亦然,常作是观,是我弟子。’”

弟子对这段经文有点似懂非懂,特别是“于他善随顺,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行,谛视善不善”这个偈颂,还有和阿阇世王这个公案的关系,另外“若生天上,此则名为毁誉之说”这句有不太懂,什么是“毁誉之说”?

另外这段引文在家里的《涅槃经》的第六卷中不知为什么找不到?是不是有不同版本呢?

另外2018年9月30日的交流讨论资料中,有关比丘尼还俗再受戒的答复:

〖居士〗1.关于极乐寺比丘尼受戒少受两年式叉摩那六法,可以补授或有其他方法圆满比丘尼身份吗?2.部分比丘尼出家或许存在被诱导的因素,并非发自内心,在受戒不如法的情况下,如若还俗,对法身慧命有何伤害?是否可以再次出家?

〖贤佳〗1.本受比丘尼戒未得戒,但得沙弥尼戒,可找正规的尼众道场受行两年式叉摩那尼法,然后再受比丘尼戒。2.本非比丘尼,还俗后可以再出家受戒。

《女众受大戒之前必须受式叉尼戒吗?》(https://mp.weixin.qq.com/s/jOXfQVvAboC2qmY06tGijQ)里面说:“对于不经过式叉尼戒法磨炼身心而贸然受持比丘尼戒的出家人,很可能会因为心不坚定,持戒力弱,导致身为比丘尼后再返俗退道。根据佛制戒律,她此生将再无受比丘尼戒的机会了。”这里说“此生将再无受比丘尼戒的机会”,您说“还俗后可以再出家受戒”,还是有差异。请法师开示。

贤佳】随喜审思!“于他善随顺,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行,谛视善不善”,意思是:对于他人应善于随顺,不观察他人是否作恶或不作善,只应观察自己身行,切实察视(自身)善或不善。

文殊师利菩萨辨析说这个偈颂不能普遍适用(“非为究竟之说”),例如佛也有时观他人“作不作”,并非“于他善随顺”,比如佛说外道邪行堕落而佛又自赞所教弟子修道得涅槃或生天上(佛说“众邪外道皆向泥犁,然佛世尊教诸弟子皆向泥洹若生天上”),是自誉而毁他(“此则名为毁誉之说”),不是“于他善随顺”(“如是种种不随顺说”)。所以佛讲述阿阇世王的公案说明这个偈颂确实是有特定适用机缘,不是普遍适用的,后说有时不要“不观作不作”(“若有持戒、修习慈心而观彼过,是则诸佛如来之法。欲令己身及诸众生悉皆安乐,是以应观他作不作”)。

所引经文是出自《佛说大般泥洹经》,不是《佛说大般涅槃经》,一是“泥洹经”,一是“涅槃经”,是不同的译本,详略不同。

有关比丘尼还俗再受戒的答复,您所引《女众受大戒之前必须受式叉尼戒吗?》中的文是作者假设性地论证佛制定式叉摩那尼法的用意,如此文前面说“佛陀根据女众受学的根基,制定‘式叉摩那’戒法的用意”,即如果佛不制定此法,那么尼众直接受比丘尼戒而得戒,就比较可能出现作者所说的问题(“导致身为比丘尼后再返俗退道”),因为佛如果没有制定此法则直接受比丘尼戒而能得戒,即“身为比丘尼”。佛制定此法后,不受行两年式叉摩那尼法而直接受比丘尼戒是不得戒的,如作者后文论述。既然不得比丘尼戒,也就没有假设性论证中所说的“身为比丘尼后再返俗退道”的问题。【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1008)》·(二)】

 

(三)

居士】界诠法师讲式叉尼的两年修行的问题,视频(《界诠法师讲没有受行两年式叉尼法不应登坛受比丘尼戒》https://pan.baidu.com/s/1RkHxbjf2_HlhGue8wikQoA 提取码:1832)在附件里,请分享给大家共同学习。

(视频文字版)界诠法师(对比丘尼众)讲:

这个是在行持上,后期因为有其他的律师有这么讲,不是你们自己创造互相影响的缘故。我们对这个有很认真地去研究的。我们山上有些师父,他非常认真地,一字一句不放过地,在那研究很多年了。肯定要有文才可以对得上,没有文我们自己不要创造一个戒律出来,(否则)就会怎么样呢?以讹传讹,影响下一代人,就会有这么个危险。然后呢,受戒没有,是式叉尼没有满两年去受戒呢,她(尼和尚)临时给她(戒子)授一个六法,然后去登坛。

(戒坛上比丘羯磨师)问:“学戒满否?”

她(尼和尚)说:“已满。”

(羯磨师)问:“学戒未?”

她(尼和尚):“已学戒。”

(羯磨师)问:“清净否?”

她(尼和尚):“清净。”

这个是不可以的!然后这一次福建传戒(注:此视频是2012年),她们前面都有式叉尼满的,后面有一部分没满的,然后他(比丘羯磨师)要问本人啊,男众加法的时候都问她(戒子)本人。

(羯磨师)问:“学戒未?”

她(戒子)说:“学戒!”

(羯磨师)问:“清净否?”

(戒子)答:“清净!”

然后再问尼和尚,问尼和尚说:“‘某人’,就牒她(戒子)的名字,某人学戒未?”尼和尚她说:“学戒。”(羯磨师问)“清净否?”(尼和尚答)“清净!”后来她尼和尚说她不知道,我(界诠法师)就不授!我说:“你这本部你授的,你不知道,你不可以的!”她(尼和尚)说:“那我也不知道。”我说:“不知道,你就不能给她授!”我说,她(尼和尚)不答,不答,这羯磨不成!怎么羯磨不成呢?羯磨文里面牒,某人所说的呢,“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岁已满,学戒清净”。她(戒子)要说学戒清净。我说:“你不说,我这句话没法念哪!”她(尼和尚)说:“那我小声一点。”我说:“你小声也没有用。”她(尼和尚)说:“已学,清净。”我说:“你要答,你就大声一点!你要小声,小声你也答了。”她弄得就很别扭。对吧!也存在这些状况。

作为你们提倡学律,尽量呢,有些小众让她满了。这样会怎么样呢?会心安理得,会更好一点。作为戒律的学习和传播者呢,理应要做到这样子,不能着急或者打马虎眼,要不得!【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1120)》·(二)】

 

(四)

居士】向您请教:

界诠法师提到“式叉尼没有满两年去受戒”不可以,后来又提到:对没满的情况,比丘羯磨师问戒子,戒子回答已学戒且清净后,比丘羯磨师再问尼和尚,尼和尚也回答戒子学戒且清净后,比丘羯磨师授戒。末学从逻辑上产生疑问:

1.既然已知未满,应已满再授,为何仅凭问答就授戒?

2.按佛法,可以这样授戒吗?

贤佳】是不如律的。问答是审核确认,戒子与尼和尚应如实回答,妄语虚答则有罪过,也不能得戒。羯磨师审知不实,则不应秉羯磨授戒,否则强授也不能让戒子得戒,羯磨师结罪。【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1122)》·(五)】

 

(五)

原极乐寺比丘尼】末学已经和*法师联系上,通过邮件和她互动了几次,多有讨论不如法受戒问题。*法师认为应该重新受戒,但是当前机缘不够,需要等待因缘。末学把具体情况跟您做一交流:

首先是末学把自己近段时间来请教各正规尼众寺院的对不如法受戒的看法,详细汇报予*法师。然后有如下对话:

{〖*法师〗您提供的信息,证明女众未如法受戒是教内普遍存在现象。若各道场如此态度,现在讨论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诤论。极乐寺女众,受“师父”恶业影响,按贤佳法师说的重新受戒,也许是个好选择,未来修行之路会更顺畅些。从诸部律藏、律论、南山律等戒律著述中的受戒法内容看,女众受戒的问题由来已久。不急辨析,事件平息后,与深入戒律的同行单独交流,会更好些。

〖末学〗这些尼众“大德”们都是这样说了,也不知道还能请教谁了。

〖*法师〗“事件平息后,与深入戒律的人单独交流,会更好”,原因:一是问题探讨起来需要花时间,不易达成共识。二是要找真正敬畏律法、熟悉戒律典籍的人。三是即便发现问题,短期恐难更正,不急一时。四是我们威名德力不够,出言不会被重视。但真实情况,还是要了知,事件平息后,有必要静心学习、辨析。

〖末学〗重新受戒的问题,如前面信件跟您交流过的,总体来看比较棘手,整体环境不理想,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因缘重新受戒。所以就想,还是边学习边看因缘吧。

〖*法师〗重新受戒不会太麻烦,具体情况等将来我们见面时再商量。}

看到*法师的态度,末学觉得挺受鼓舞的。虽然重新受戒的问题还觉得渺茫,但知道还有有共识的人可以共同面对解决。法师您对我们的交流有什么看法吗?另外末学有一现实问题请教法师:

末学不久后将到一所正规寺院去,其是实行如法受戒的寺院。因为末学是冲着学习戒律去的(要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也得熟学戒律才行),加上之前所了解的教内的认识,末学到了那里可能会被编入比丘尼班。如果末学参加了她们正规比丘尼的诵戒等羯磨,将来如果有机会重新受戒,会不会有障难?

贤佳】您们的交流讨论很好!随喜敬戒审思!既然已明确自己先前未如法受戒,那么去其他寺院后,不应参加如法受戒比丘尼的诵戒和其他僧法羯磨,不应受后受戒比丘尼的礼拜。如法受戒比丘尼诵戒和作其他僧法羯磨时可回避或与欲(请假),必要时可向有关负责法师适当说明情况。

原极乐寺比丘尼】参加该寺院的戒学班有年龄限制,末学很快就将超龄,只是趁着现在的机缘还有机会进班。如果又想参加戒学班,又不参加羯磨,也不知道寺院会不会同意这种做法。如果没有机会深入学戒,就不可能有跟人探讨解决这种不如法受戒现象的基础。

末学设想了几种情况:

1.寺院按照比丘尼身份接收末学,允许末学参加戒学班,诵戒及僧法羯磨也都要随众参加。

结果:末学可以深入学习戒律,但不如法的身份也会一直伴随自己。

2.寺院承认末学的身份不如法,同意不参加诵戒和僧法羯磨,顺理也不允许进入戒学班。

结果:末学没机会深入、精专学习戒律,但保证了当前因缘下的“如法”。

3.寺院承认末学的身份不如法,同意不参加诵戒和僧法羯磨,但也能参加戒学班。

结果:可以深入学习戒律,也能保证“如法”,将来有机缘重新受戒时还能再如法受戒。但个人判断可能性会很小。

从长远和要真正保护戒法的根本来看,您认为应该优先做哪种选择?

贤佳】学戒是为了如法行持,不应用违戒的方式学戒,否则“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不必认为自己进班学戒后才有与人探讨解决此不如法受戒问题的基础,自己如法行持才是有效基础,而不是学得戒律知识。现在懂戒律知识的人很多,为什么不能有效解决此不如法受戒问题?再多加您一位懂戒律知识而不如法行持的人跟人讨论能有效解决吗?宜深思之。当然,学戒是很好的,也是必要的,但学戒的因缘方式很多,不一定要进班学,更不一定要进此道场的戒学班,不管怎样,都可以积极随缘自学。认真持戒则自能持续深入学下去。可多念佛回向成就善愿善缘。【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1130)》·(六)】

 

(六)

原极乐寺比丘尼】(12月2日)弘一大师《征辨学律义八则》中说: “问:‘非比丘学比丘律,可有圣教作证耶?’答:‘若欲觅求律中有制未得戒者必须学比丘律之明文,乃不可能之事,但可引文以证非比丘而学比丘律无有贼住之过失。又可引文以证已受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虽在僧中闻正式作羯磨者亦不成贼住。依此义判:已受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或亦可以学比丘律,即在僧中闻正式作羯磨者亦似无大碍也。’”

末学当时因为对改变现状觉得没有希望,才参考弘一大师的说法来抉择:承认自己不得戒,但是先抓紧机会学戒。当时征求您的意见,您也认为可以。直到跟*法师有了联系,交流到“参加羯磨犯不犯贼住”的问题,*法师说“不知未得戒,参加羯磨不犯贼住”,但是,“如已因未按次第如法受戒,被质疑未得戒,再参加僧诵戒等羯磨,则易正犯贼住,为受戒难缘,无再受戒条件”。这时末学才认识到,去正规寺院还要面临参加羯磨的问题。

现在末学不知道怎样抉择为好。去那个寺院,可能要以比丘尼身份正常随众学修。

请问法师怎么看待上述问题?

贤佳】可以跟那里的道场负责法师如实说明情况,能如实以沙弥尼身份随学是最好。

原极乐寺比丘尼】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寺院认为,受了比丘尼戒就应该按比丘尼戒行持,不能退回做沙弥尼。如果是您遇到这种情况,您会怎么办?

贤佳】本未得比丘尼戒,本是沙弥尼,不存在从比丘尼退回沙弥尼的问题。可陈述自己的认识,祈请谅解,申请如实如法按沙弥尼本位学行。即使保留比丘尼名位,也应依行沙弥尼法。勿被虚名势利误己法身慧命。这如法坚持会成为未来化解佛教界相关不如法问题的资粮和缘起。

原极乐寺比丘尼】前面邮件提到的,尼和尚授本法尼戒时不问“学戒否”、“清净否”,这种情况是实有的,给末学授戒的尼和尚就是如此(这是末学事后了解到的,如果没理解错的话)。其原因应该是:尼和尚知道我们没受两年六法,又反对XC法师无效,且无法拒绝给我们授戒,不得已这样做。但撇开这层原因不谈,尼和尚没这样问,那是否可以确定羯磨不成,更有理由判定我们不得戒?

贤佳】实际未清净两年学戒,而在羯磨词中牒说清净学戒,羯磨不成。前面不依律规问学戒情况,应有罪过,但是否由不问学戒情况而使羯磨不成,我不明确,您可查查律典相关内容,看是否有明确说法。

原极乐寺比丘尼】(12月12日)弘一律师《征辨学律义八则》段落,末学曾反复读过多次,对于此句“我等已受戒而不如法不得戒者,即属此类;虽于僧中闻作羯磨,亦仅判为不得满数、不得诃,决不云‘成贼住难’”,您认为意思是“受戒未得戒而以为得戒并随顺持戒者……参加僧团羯磨不犯贼住”,而末学的理解是:受戒不如法未得戒,后来知道不得戒了,这时参加僧团羯磨也不犯贼住。此文中没有专指是在不知道自己不得戒的时候,还是也包括了知道不得戒之后。是否就可以理解为:知道不得戒后参加正式僧团羯磨也不犯贼住?

贤佳】不好说,您说的是宽松理解,从严来做为好。

原极乐寺比丘尼】有人对于受戒不如法之尼众提出解决办法是:不重授式叉尼戒,但是按照式叉尼六法行持,两年清净之后去增戒。

末学觉得这个说法看上去也能说得通,但是会有这些问题:一是,没有正式受式叉尼戒和受了的相比,是否有足够的提策力来持守六法?二是,律典上说“缺戒更应与戒”,我们后来因非时食等问题都是缺戒的,然而不重新与戒,不也还是有缺漏吗?但对于确实两年没犯的人,是不是就可以这样去“增戒”呢?

请问您对这种解决办法怎么看?

贤佳】有善德,但不合律制,不够受戒标准要求。不得戒则应如法受戒,不名“增戒”。若是“增戒”,则是本已得戒,何必再行六法而受戒?

原极乐寺比丘尼】(12月18日)末学到新道场有一些日子了。到寺后,知客师问我:“是小众还是比丘尼?”我答:“受过比丘尼戒,但是受戒不如法,没受式叉尼戒就受大戒了。”对方说:“受过比丘尼戒,那就按照比丘尼看待。”我不便说什么,但努力避免与比丘尼师父对首作法,避免给比丘尼师父“护戒”,排班尽可能排在比丘尼的最后,等等。

有个问题请问法师:说戒时,末学打算与欲(请假)避离,记得您说,“但对首法”不是僧法羯磨,不会犯到贼住,“与欲”也是如此吗?

贤佳】是的,“与欲”是但对首法。

原极乐寺比丘尼】末学与寺里沟通,因对戒体有疑问,为避免犯贼住,请教诫及诵戒想与欲避离。寺里不建议与欲,说像我这样的情况很多,我可以选择正常参加,或者选择出界。我说我选择出界。

后来我考虑到,如果我一个人出界会犯“独”,所以请求寺里,我是否可以在寺院门外等候,这样稍好一些。寺里说请教诫时间较短,可以到寺门外等候,而诵戒时间较长,可到寺院对面的居士楼等候( 居士楼与寺院之间有通道,但居士楼不在结界范围内)。

请问法师,如果按比丘尼标准,我独自到居士楼避离,这样的避离方案可行吗?(我想按比丘尼标准从严持。)

贤佳】如果您方便在通道避等,不入居士楼,应该没问题。

原极乐寺比丘尼】又想到一种办法:请两位尼众送我到居士楼,然后她们离开去诵戒,请她们诵完戒再来接我回寺。这样呢?

贤佳】这种办法也可以。

原极乐寺比丘尼】(12月21日)今天请教诫,寺里两位比丘尼师父送我到寺门外,陪我一起避等。我原以为她们会回去正常参加请教诫,结束后再接我回寺,这时才知道,她们是为了给我护戒,陪同我一起出界的,她们也不参加请教诫。接下来诵戒,她们也这样陪护我。

这样一来,先前费尽心思所考虑的一切就都用不上了,但我觉得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并不白费,我还是收获了很多。我站在一个想持戒的人的角度,有这些感受:

第一,两位比丘尼师父牺牲请教诫和诵戒而给我护戒,让我非常感动。我进一步体会到,对个体的尊重和对戒法的尊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对个体不尊重的人,不可能真正对戒法尊重;一个对戒法不尊重的人,也不可能对个体尊重。这一点,在这个事件(XC事件)中已经体现得很充分了,如种种的妄语欺瞒,就是既不尊重个体,也不尊重戒法的典型。

第二,我更深体会到佛陀制戒的意趣。佛陀制戒每有十义,其中有二:“令僧欢喜”,“令僧安乐”。我在避离羯磨出界这件事中,因为持戒被尊重和保护,真实体会到欢喜和安乐。在这样一种氛围里,道场怎能不和合康宁呢?在感动之余,我就能生起对道场的归属感,真心想为道场、为大家付出。这种心情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不是靠“批评教育”逼出来的,是因为道场对我有这样实实在在的造业,以真实的“做”(而非“说”)感染了我,让我自然而然产生回馈之心。

第三,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没有持戒的条件,其实有时并不是真的有那么困难,而在于自己愿不愿意尊重戒法,想不想持戒,只要自己愿意坚持,我们会感得他人尊重和护持,感得志同道合的同行善友,感得遇到正法道场。就算可能眼前没有感得,未来也一定因果不虚。例如我如果“随大流”,以虚假身份糊里糊涂参加正规僧团羯磨,倒是“方便”,倒是“省了麻烦”,但我昧了尊重戒法的正因,表面看是省事,实际是自欺欺人,乃至未来让人滥同效仿、以讹传讹,自己要担因果的。而现在虽然“麻烦”一点,但种了正因,就是给现在的违缘消业,以后或许不用再感此曲折的苦果。况且,自己真心坚持,他人未必就不理解支持,若遇到有缘有识之人,还能提供帮助。

当坚持过来之后,原来所认为的困境也就不再是困境。当然,后面的人生中还会遇到很多困境,但这样一点一点坚持,就是增上了。【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1224)》·(十二)】

 

  • “空”与戒善辨析

(一)

居士】勿忘持经达变,辩也者有不见也!

贤佳】是的,但附佛外道也可如此说。如何达变而不离经?如何见所不见?

居士】我原来认为贤佳法师修行多年应该已经证得空性了。佛教徒未成佛前都是在修皈依。佛教内部的事情最终还是要内部解决比较好,引入没有佛教信仰的人群来观佛教,会有多少谤佛、谤法、谤僧?您看看外面有多少人能接触佛法,加入学修组织,对三宝产生信仰?佛法不是语言文字,佛法是心法。希望法师能像佛经里说的菩萨一样,修证有成就来度化众生。

贤佳】我未证得空性。佛法修行以戒为本为首,尤其娑婆世界末法时代,宜应严谨以戒为师。真正破坏佛教的不是外道,而是相似法。不忍邪师破坏律制、误导大众,不得已而举报并辩驳。

居士】末法时代,能听闻接触佛法就不容易了,众生福薄,不懂得供养三宝为自己培福。佛法不是让大家来辩论的。时代不同自然要变通的。如果完全按照律师的要求,您觉得我们这些世间人能接受佛法?如果都不能接受佛法,如何接引呢?如果您认为有更好的办法可以立论吧。《广论》和《大智度论》诠释的都是那个时代的佛法,更何况这些大德们在当时都有证量的。佛法以戒为师,但是不是不变通的。佛法的中国化过程中就在变,中国的僧人是不用每天托钵乞食了。而且佛特别开示过,证果要比精通三藏重要。学习佛法每个人都是在修自己,心外无境。记得曾听说有些出家人每天睡觉前就要哭,因为自己没有证悟。

我的建议是好好修行,早日证果吧!证果了有成就了,自然问题就解决了。广学多闻不如证果,阿难尊者就是这样的示现。

贤佳】您说的问题在我以前分享的资料里有解说,可回头再阅。

居士】都在讲破和立,佛教讲求证悟为第一,自己没有证悟,即使精通三藏又如何?佛法的传承证悟就是自己的实际修行体验?

心中无邪,那里有邪师?佛眼里众生都是佛,菩萨眼里众生都是菩萨,没见过说哪个菩萨那里有邪师一说的,自己好自为之。

贤佳】没有正见,如何证悟?岂非盲修瞎练?还宜深思。

居士】那您先证了再讲吧!据说持戒也是能证果的。

贤佳】于此末法时代,我不奢求今生证什么果,但求往生净土而依佛证果,今生人事和教法随缘助益吧。

居士】下文是今日偶然看到的《大宝积经》中一段,分享给法师。文殊和世尊的对话本身就都是圣者在传法。

{大宝积经·善德天子会·第三十五

……

文殊师利白佛言:“唯然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知佛境界者,当知非眼耳鼻舌身意境界,非色声香味触法境界。世尊!非境界是佛境界。以是义故,如佛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何境界耶?”

佛言:“空境界,诸见平等故。无相境界,一切相平等故。无愿境界,三界平等故。无作境界,有作平等故。无为境界,有为平等故。”

文殊师利言:“世尊!何等是无为境界?”

佛言:“无念是无为境界。”

……

佛言:“文殊师利!依何正修行?”

曰:“正修行者为无所依。”

佛言:“不依于道而修行耶?”

曰:“若有所依而修行者则是有为,若行有为则非平等。所以者何?不离生住坏故。”}

贤佳】感谢分享!末法时代宜应多学戒持戒,严谨以戒为师,慎莫僭滥空见而废戒法。

唐朝道宣律师《净心诫观法》说:“佛法大海,无智莫入;宝台千仞,非阶莫升。始入道门,未修戒定,越学空宗,佛不随喜。积世鄙夫,辄持国玺,王若见者,必当重罚。”

《大宝积经》说:“若以得空便依于空,是于佛法则为退堕。如是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卷第一百一十二)

《菩萨善戒经》卷二说:“愚痴之人,说诸法空,则得大罪。若有说言大乘经中一切法空,亦得大罪。不能善解大乘空义,生骄慢心,言‘我善解’,随其自心妄想思惟,为人广说,亦得大罪。……是故大乘经说,若不解空,甚于痴人。何以故?愚痴之人,说‘色是我’,至‘识是我’。有‘我’见者,不坏佛法;不解空义,永坏佛法,破失灭没。生‘我’见者,不至三恶;不解空义,为人广说,当知是人必到阿鼻。有‘我’见者,不谤三宝;妄说空者,诽谤三宝。说有‘我’者,不诳众生,不谤实性,不妨法性,不妨众生获得解脱,不教他人毁犯禁戒;不解空者,谤一切法,不解实性,不解法性,妨于解脱,与多众生作恶知识,自不持戒,教人毁禁,常乐宣说无作无受,令多众生增长地狱。以是义故,名为远离无上佛法。……云何名为真解空义?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一切法中无有性故,是名为空,法亦不空,是名解空。如是解者,不妨于义,不谤三宝,是名正解,无有错谬。云何正解?如色说色,乃至涅槃,分别无有种种相性,是名色空;以色真实流布于世,是名不空。以是义故,说色一法亦有亦无,解是二故,亦法亦空,终不于中妄生计着,是名真解空义。是故大乘经中说偈:一法有多名,实法中则无;不失法性故,流布于世间。”【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1009)》·(五)】

 

(二)

居士(宁玛派)】(今晚听课的摘要)

《大般涅槃经》:持戒比丘不生天堂,破戒比丘不堕地狱,何以故?法界中无持犯故。

声闻乘和菩萨乘对于戒律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当然,最好的修行是行上持声闻乘的戒,心上有菩萨乘的见解。

关于“依师”,其中“依”是肯定正确的,但是“师”需要智慧观察。

“纵是上师或父母,若提非理之要求,君主向彼解释清,切莫开许违法事。”——麦彭仁波切

“若与佛教不相合,上师之语亦放弃。”——萨迦班智达

说明佛教徒不可盲目依教奉行!做一切事情需要用智慧观察,不可以人云亦云,造下更大的恶业!

贤佳】虽有不同角度的法行,还看实际的侧重点和落实情况,否则只是自饰的虚文。

另外末法时代宜应多学戒持戒,严谨以戒为师,慎莫僭滥空见而废戒法。

《大宝积经》说:“若以得空便依于空,是于佛法则为退堕。如是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卷第一百一十二)

《菩萨善戒经》卷二说:“愚痴之人,说诸法空,则得大罪。若有说言大乘经中一切法空,亦得大罪。不能善解大乘空义,生憍慢心,言‘我善解’,随其自心妄想思惟,为人广说,亦得大罪。……是故大乘经说,若不解空,甚于痴人。何以故?愚痴之人,说‘色是我’,至‘识是我’。有‘我’见者,不坏佛法;不解空义,永坏佛法,破失灭没。生‘我’见者,不至三恶;不解空义,为人广说,当知是人必到阿鼻。有‘我’见者,不谤三宝;妄说空者,诽谤三宝。说有‘我’者,不诳众生,不谤实性,不妨法性,不妨众生获得解脱,不教他人毁犯禁戒;不解空者,谤一切法,不解实性,不解法性,妨于解脱,与多众生作恶知识,自不持戒,教人毁禁,常乐宣说无作无受,令多众生增长地狱。以是义故,名为远离无上佛法。……云何名为真解空义?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一切法中无有性故,是名为空,法亦不空,是名解空。如是解者,不妨于义,不谤三宝,是名正解,无有错谬。云何正解?如色说色,乃至涅槃,分别无有种种相性,是名色空;以色真实流布于世,是名不空。以是义故,说色一法亦有亦无,解是二故,亦法亦空,终不于中妄生计着,是名真解空义。是故大乘经中说偈:一法有多名,实法中则无;不失法性故,流布于世间。”

唐朝道宣律师《净心诫观法》说:“佛法大海,无智莫入;宝台千仞,非阶莫升。始入道门,未修戒定,越学空宗,佛不随喜。积世鄙夫,辄持国玺,王若见者,必当重罚。”

居士】两者都不偏废,要有大乘菩提心,即使是个十恶不赦之人,也要用大悲心摄持,发愿将来救度他们持有正知正见,而不去和他们较真。《论语》:“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让大家都依止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诸佛菩萨摄心学习,不要在人我是非中纠结了。建议极乐寺法师们都到普寿寺或者其他有正知正见法师的道场学习,否则,一步踏空,非常可怕的。

学诚法师虽然犯大戒了,但是有些言论还是对的,比如“我们不能因为持戒就忘失菩提心”。当然他文章中这些话不知道是不是他本人写的。只是,他的根基太差,用不好这些甚深的法义。再有“宁可破戒,不可破见”,并不是说见解很重要就不需要持戒了。因为他本人的原因对佛法的甚深法义作个很肤浅的诠释,我们不能因为他个人否定这些论断。

我真的觉得学诚法师应该好好助学声闻乘,把这层基础打得实实在在,再去研习菩萨乘。可能我这么一个居士这样说话会让很多出家人反感,但我只说我自己的想法。

贤佳】您的思辨很好!您引述的《大般涅槃经》内容是出自什么版本?完整原文是怎么说的?

居士】过几天,我给您发过去,我手头没有法本,只能干听!去年,我在*寺看的法本,但现在手头没有。

贤佳】引述《大般涅槃经》内容的法本著作者是谁?您昨晚听课是谁讲的?能方便联系询问著作者或讲课者吗?

居士】我不知道能不能透露啊!现在法师们都被整得担惊受怕的,搞不好就会推到风口浪尖!我问问其他道友啊!

贤佳】我将您先前分享的听课摘要转为请教一些法师、居士,一位法师回复说:

“查阅了《大般涅槃经》尚未找到文据,然根据文意找到如下经文,《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四〈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得诸菩萨无缘之慈,不见自慈,不见他慈,不见持戒,不见破戒。虽自见悲,不见众生。虽有苦受,不见受者。何以故?以修第一真实义故。是名菩萨修大涅槃成就具足第三功德。’这是菩萨修空性时的见地。如果菩萨深入空性后,自然也有了慈悲和智慧,戒律自然会持得很好。除了为调伏一些特别根器的众生,使用非常规手段,以毒攻毒,显现破戒,实未破戒,则另当别说,一般这种显现多以在家身示现。”

一位居士回复说:“末学作为初学者,若持‘持戒比丘不升天堂,破戒比丘不堕地狱’这样的见解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会抛弃三宝,抛弃戒法,堕落三途。”

一位法师回复说:“对于‘依师’这两个字,我没有通达经藏,学识也很浅薄,按我的了解,我没有看到哪部佛经中有‘依师’二字,在《大般涅槃经》中有‘依法不依人’,在佛灭度前有‘以戒为师’的教诫。我了解的汉地祖师大德也没有哪位法师对‘依师’二字有专门的开示和强调,佛的教诫和汉地祖师的传承都注重对‘法’的皈依,最早的《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求的是法而不是某个师。正如禅宗中以手指月的比喻一样。我的判断,依师是**众生的根性决定的,从依法到依止善知识再渐进到完全依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从正法到相似法的演变!”

一位居士回复如下:

{1.这段经文不是来自于《大般涅槃经》,而是《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舍利弗语文殊师利言:‘佛于法界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文殊师利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世尊即是法界,若以法界证法界者,即是诤论。舍利弗!法界之相即是菩提。何以故?是法界中无众生相,一切法空故。一切法空即是菩提,无二无分别故。舍利弗!无分别中则无知者。若无知者,即无言说。无言说相,即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何以故?一切诸法不见处所决定性故,如逆罪相不可思议,何以故?诸法实相不可坏故,如是逆罪亦无本性,不生天上,不堕地狱,亦不入涅槃。何以故?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非果。何以故?法界无边,无前无后故。是故,舍利弗,若见犯重比丘不堕地狱,清净行者不入涅槃,如是比丘非应供非不应供,非尽漏非不尽漏。何以故?于诸法中住平等故。’”

这段经文,之后被永明延寿大师引用在了《万善同归集》第二卷:“问:‘《首楞严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法句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何苦坚执事相,局念拘身?奚不放旷纵横,虚怀履道?’答:‘此破执情,非祛戒德。若见自持他犯,起讥毁心,戒为防非,因防增过,如斯之类,实为迷倒。《净名经》云:“非净行,非垢行,是菩萨行,故不着持犯二边是真持戒。”《大般若经》云:“持戒比丘不升天堂,破戒比丘不堕地狱,何以故?法界中无持犯故。”此亦破着,了诸法空,事理双持,身心俱净。又若论纵横自在,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名破戒者,带习尚被境牵,现行岂逃缘缚?三业难护,放逸根深,犹醉象无钩,痴猿得树,奔波乍拥,生鸟被笼,若无定水、戒香,慧炬无由照寂。是以菩萨禀戒为师,明遵佛敕,虽行小罪,由怀大惧,谨洁无犯,轻重等持,息世讥嫌,恐生疑谤。夫戒为万善之基、出必由户,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华严经》云:“戒能开发菩提心,学是勤修功德地,于戒及学常顺行,一切如来所称美。”《萨遮尼干子经》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法身?”《月灯三昧经》云:“虽有色族及多闻,若无戒智犹禽兽;虽处卑下少闻见,能持净戒名胜士。”《智论》云:“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与禽兽无异。若有虽处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处及得道果。”又,“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怖畏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船”。又如今末代宗门中,学大乘人多轻戒律,称是执持小行,失于戒急,所以《大涅槃经》佛临涅槃时扶律谈常,则乘戒俱急,故号此经为赎常住命之重宝。何以故?若无此教,但取口解脱,全不修行,则乘戒俱失。故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从定发慧,因事显理,若缺三昧,慧何由成?是知因戒得定,因定得慧,故云“赎常住命之重宝”。何得灭佛寿命,坏正律仪,为和合海内之死尸,作长者园中之毒树?众圣所责,诸天所呵,善神不亲,恶鬼削迹。居国王之地,生作贼身;处阎罗之乡,死为狱卒。诸有智者,宜暂思焉!’”

弟子对于戒律不怎么懂,不敢妄加评判。不过就经文内容来看,并不是指字面意义上的比丘破戒不堕落地狱、持戒不会升“天堂”,也并非不去持戒。永明延寿大师的解释很明白。

2.对于”依师“,我完全同意这位居士的看法。而且,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对于佛弟子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为过。没有善知识的指引,在修行佛法的路上我们肯定会走弯路、栽跟头。不过,就我的个人感受来说,理论上说要去“具慧依师”,但是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凡夫因为智慧不够,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大问题:(1)如何鉴别此人是善知识?虽然像《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提及到了标准,但是凡夫因为智慧不够,恐怕还是难以识别,或者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真正识别出来。(2)即使此人真正的在佛法上“有修有证”,这也只能表明此人的个人修为,他是否能够根据弟子根性来引导弟子也是个大问题(自调伏,亦能善巧调伏他)。尤其是末法时代邪师横行、相似法横行的时代,恐更难以识别。曾经看成观法师讲解《楞严经》,他说不持戒的恶知识我们很容易识别出来,但是最可怕的是有很多恶知识他自己还持戒,而且持戒持得在外观上很好,让人很难发现。就拿我自己来说,学佛这几年,跟居士学过,也听过很多法师讲法,但是我依旧无法真正判别他们是否属于善知识(当然他们都具备善知识的一些特点,所以我内心会视他们为善知识),因为他们外观上做得都很好,讲法讲得也都很不错,但是事实上到底如何,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晓吧。我刚开始学佛那会儿,听见某人一讲法,就觉得这个人真厉害、好了不起,就很佩服。但是这几年,学佛慢慢深入,对于一些教理逐渐地开始了解,回过头来再回忆曾经别人对我讲的那些,才知道其实并不正确。也逐渐地了解到当今末法时代,各种邪说、相似法横行,各种教派争论不休,所谓的善知识恐怕更是不易遇到。记得莲池大师说:正法、像法时代,对于善知识就怕你起分别心,但是末法时代,就怕你对善知识不加分别。因为正法、像法时代,善知识很多,都有修有证,你分别心一起那就完了;末法的时候,恶知识、相似法太多,要是不去分别那就完了。所以,这几年我越学习佛法,我就越佩服净土宗的历代祖师,特别是像近代印光大师。经常会从网上看到别人说印光大师偏赞净土、斥责禅宗等法门,但我从不这样认为。像《印光大师文钞》我看了之后就有一种感觉印光大师对于各个宗派都很精通(《文钞》号称“小三藏”),印光大师不可能愚蠢到去诽谤其他宗派、唯净土独尊。他应该是深知末法时代,众生根器很差,福报很薄,邪说横行,善知识难求,一旦修行上走错路,恐怕是得不偿失,而净土一法最适合大部分众生的根器(排除那些不信净土乃至诽谤净土的),“但有真信切愿,决定往生”,一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文殊菩萨等诸大菩萨都是自己的善知识,那时候无论怎么修都修不错。正是因为对于净土的了解,也深知自己绝非上根利器之人,且烦恼粗重,故而修行上主修净土,适当了解学习其他教法。我从不渴求在现实世间遇到一个具量的“善知识”能指导自己的一切修行,即使这个“师长”修为很高,但是他能否根据自己的根性来作出有效指引呢?这都是个大问题。与其现世去苦苦寻求这样的善知识(当然能遇到这样的善知识更好,我也随喜有人遇到这样的善知识),倒不如老老实实修净土,去西方极乐世界,那里遍地都是大善知识!

我说这些,并非排斥其他法门、独赞净土。我只是表明自己修行的一些感触。但是对于别人修其他法门、研习教理,我是绝对地支持和随喜赞叹的!!因为,倘若世间只有净土法门,这基本上就是灭法,所以绝对不可以说所有人都去只修净土法门,其他法门都不要了,这肯定不行。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我的修行,无论其他法门有多好,哪怕就是能够“即身成佛”,我都不羡慕,我只会去老老实实地“持戒念佛”。(当然,我现在持戒、念佛做得并不好,惭愧!)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根性不足以博通三藏,也对以其他法门了生脱死没信心。之前看到小乘的很多公案的时候,我一直有个疑问:佛的很多弟子其实并没有从佛那里听多少佛法,但是他们竟然可以证阿罗汉果,有的甚至是听了几句话就可以证果,但是我自己听了许多遍,却半个果都没证。我一直弄不清楚原因,后来是看了*法师讲的净土时,法师说佛的时候,佛就是善知识,佛自己解决了自己的一切问题,他也知道弟子的问题在哪里,所以他可以用几句话就把弟子的问题解决乃至于证果(就像他知道用哪把钥匙打开弟子这把锁)。但是,佛涅槃后,后世的佛的弟子以及各个祖师都不具备或很难具备这个能力。我不太清楚这样解释在佛法上是否正确,但是我听了之后,依旧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感觉到那一刻,我对净土阿弥陀佛的信心一下子猛增!!我与其在现世里苦苦追求善知识,倒不如把这种精力和信心用在“净土”上,去了净土之后,阿弥陀佛肯定知道该用哪一把钥匙打开自己这个锁!!我在心里才真正体会到净土回向时念的“一心皈命”,以及祖师说的“通身靠倒”、“舍命全交”是什么意思。以前都是文字了解,那个时候才在心里面体会到那种皈依“阿弥陀佛”的感觉。

说这么多,就是想表明,对于“依师”我绝对赞成,而且主张“具慧依师”,而非盲目依师。对于这位宁玛派师兄的智慧之见,深表赞成,也十分随喜赞叹!但是当自己的智慧不足以识别所谓的“师长”乃至于“上师”的时候,更加应当小心谨慎。现实中,有多少人因为依师出了问题,被骗财骗色,乃至于造下了恶业!(网上的那些例子就不说了,最近龙泉发生的那些就是例证。)其背后,肯定有自己智慧识别不出来的原因。倘智慧实在不足的时候(比如我自己),倒不如老老实实地“持戒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去西方极乐世界寻求真正的大善知识——诸佛菩萨!那个时候,根本不需要去识别是不是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1116)》·(十)】

 

(三)

居士】以下是学习交流讨论的收获:

1.“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学习了第一个分享中法师分享的经论和祖师论著(关于“空”),感觉很欢喜,有种“中道”的感觉:既要“无住”,又要“生心”。体会到:“空”是破除执着的利器,不是不作为的借口。修行人,该止的止,该持的持,不应因“空”而不作为。不但要有所为(断恶修善),更要有大作为,而这也唯有依“空”破除执着方能达到。真能依这些经教实行,于个人偏差、于佛教乱象都有纠正的作用。

2.谨防“恶取”佛法。学习了这么多的交流分享,了解到当今佛教中存在很多如法师所言“高举佛法概念而违背佛法内涵”的现象。佛弟子不能如实依教奉行已很可怜,再做出“超越”世俗的事情,实在可悲。究其原因,我理解,主要在于“恶取”佛法,这也许是现世法末的原因吧!“恶取”佛法真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由此联想到自己之前的困惑:一个人有正确的动机和行为,如果被他人错解而导致不正确的言行,这个人是否要背负相应罪业呢?(对应问题是:因为法师特别大力地破斥,如果大家对师父不念恩,只念怨,法师是否要背负不好的业呢?)经过思维,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如“空正见”是佛说的,而后人恶取空,佛陀肯定不会因此而结罪。这是学习今天交流讨论的第二个收获——由看到“恶取”二字思维得来的。

因此感受到:如实了解佛法内涵太重要了,真是要长久地深入经藏才有可能达到。“依佛法内涵”,不是口号,也不是放松行持的说辞。如果误解、错解佛法并依此流传,余毒不除,哪怕一点点,始作俑者的罪业都会一直增长。由此体会到法师这种“刮骨疗法”应该可以快速有效地减少师父罪业的增长,只是大众迷闷,依然有很多很多人不肯接受事实乃至极力维护,实在是在害师父,也是在伤害自己的法身慧命啊,令人痛心!【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1128)》·(三)】

 

  • 如何看待破戒

(一)

居士】有师兄问,他曾在佛经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如是破戒恶行苾刍(注:比丘),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支节,或断其命。”该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内涵?

贤佳】这是对还有正见且僧中能举治者。另外不论僧俗,都不应作不必要体罚。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说:“《涅槃》盛论七羯磨,后广明护法之相云:‘有持戒比丘,见坏法者,驱遣呵责,依法惩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又云:‘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臣、宰相及于四众,应当劝励诸学人等令学正法。若懈怠破戒毁正法者,大臣四部应当苦治。’《大集》云:‘若未来世有信诸王若四姓等,为护法故能舍身命,宁护一如法比丘,不护无量诸恶比丘。是王舍身生净土中。若随恶比丘语者,是王过无量劫不复人身。’问:‘前《十轮经》不许俗治,《涅槃》《大集》令治恶者?’答:‘《十轮》不许治者,比丘内恶,外有善相,识闻广博,生信处多,故不令治。必愚暗自缠,是非不晓,开于道俗三恶门者,理合治之,如后二经。又《涅槃》是穷累教本,决了正义,纵前不许,依后为定。两存亦得,废前又是。’”【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0926)》·(一)】

 

(二)

居士】《魔王因地持戒修善,却行淫修禅定智慧,故堕魔王(成刚法师)》

https://mp.weixin.qq.com/s/TvzWSB5AFcaRduUcK9UW_Q

这个说法,暗示为学诚辩护?这能成立吗?

贤佳】此文所说很好!是破斥如学诚般的淫欲行为,不是为学诚的行为辩护。只是其所说“魔王因地持戒修善,却行淫修禅定智慧,故堕魔王”,是对应贪着正淫而未破不邪淫戒的在家人。若是如学诚已受出家大戒而行淫,且不认罪忏悔,则非“因地持戒”,修禅定也不成禅定,来世必堕恶道长劫受苦,不能生欲界天而成魔王。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说:“有众生犯四重禁,虚食信施,诽谤、邪见,不识因果,断学般若,毁十方佛,偷僧祇物,淫泆失道,逼略净戒比丘尼、姊妹亲戚,不知惭愧,毁辱所亲,造众恶事,此人罪报,临命终时,风刀解身,偃卧不定,如被楚挞,其心荒越,发狂痴想,见己室宅男女大小一切皆是不净之物,屎尿臭处盈流于外。……寻时坐火莲花,诸铁嘴虫从身毛孔唼食其躯,百千铁轮从顶上入,恒沙铁叉挑其眼睛,地狱铜狗化作百亿铁钩竞分其身,取心而食。”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卷上:“其有随欲者,此人则为痴,不了解正觉,及佛之教诫。猪马及骆驼,狐狼之与驴,是辈为习欲,非佛子所行。盲聋无所知,喑哑不能言,是辈为习欲,非佛子所行。飞蛾蜜蜂蝇,马畜不自知,是辈为习欲,非佛子所行。假使阎浮利,合满其中火,宁堕于其中,不习于欲事。乐欲以为上,于欲何足习,其有称誉者,是为不知法。”

《菩萨善戒经》卷三:“断欲法故乃名出家。……断一切爱,名为出家;受毕竟乐,名为出家;乐易行道,名为出家;增长佛法,名为出家;乐持禁戒,名为出家。是名入出家。”

《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有众生,侵损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来源:《一些交流讨论(20181124)》·(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