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破帕奥体系禅法(20220328)
【贤佳】(20220216)关于止、观的关系和心相
《(南传经藏小部)无碍解道·俱存品第一》说:“凡比丘或比丘尼而于予之现前记阿罗汉性,必依四道,或依其一。如何为四?友!于此处有比丘,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彼依先为寂止〔后〕修习正观而道生。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友!复次有比丘,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依先为正观〔后〕修习寂止而道生。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以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友!复次有比丘,修习俱存之止观,依修习俱存之止观而道生。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友!复次有比丘,意有被诸法掉举之所捉。友!彼之心内唯定住,于定坐时,彼一趣得定而道生。彼习此道多作修习,依习此道多作修习而断诸结、离诸随眠。…………
“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者如何?依出离之力心之一境性而无散乱是为定,于其处所生诸法,依无常随观于义是为正观,依苦随观于义是为正观,依‘无我’随观于义是为正观。如斯初有寂止,后有正观,故言先为寂止而修习正观。…………
“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者如何?依无常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苦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依‘无我’于随观义是为正观,于其处所生诸法之最舍所缘性为心之一境性、无散乱而为定。如是初有正观,后有寂止,故言先为正观而修习寂止。…………
“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依十六行相而修习俱存之止观,〔谓〕依所缘之义、行境之义、断之义、永舍之义、出离之义、退转之义、寂静之义、妙善之义、解脱之义、无漏之义、度之义、无因相之义、无愿之义、空性之义、一味之义、不超越之义俱存之义。
“依所缘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是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所缘。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所缘。如是依所缘之义而俱存之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所缘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行境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是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以灭为行境。如是依行境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为相互不超越,故言依行境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
“依空性之义修习俱存之止观者如何?若断掉举,心一境性无散乱定乃空一切现贪,以灭为行境。若断无明,依随观之义正观乃空一切现贪,以灭为行境。如是依空性之义,止观是一味,是俱存,成为相互不超越。”(卷第三)(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44/N44n0019_003.xml#pN44p0001a0602)
帕奥体系禅法认为必须先修习成就寂止,然后才能修习成就正观,是吧?且正观时须从禅定出来,依禅定余势正观,是吧?如果是这样,那应是错解止观心相了吧?
【居士】(20220304)这个问题一直有很大的诤议。我推荐您有空先看一篇论文:《温宗堃:当代缅甸毗婆舍那修行传统的一个诤论》。可能您以前已经读过了吧?
【贤佳】您以前将文章(http://www.nanchuanfofa.com/dangdaimiandianneiguanchuantongdexingqijiganguanzhedezhenglun/)分享给我,我读过了。文章列出了两派多家观点,没有给出定论。另有相关文章:
《干观者的经证与理证》(晚秋释子2019-05-26)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177b914c60102yntt.html
《入出息念怎么修——〈清净道论〉与〈解脱道论〉的冲突》(Aggavara2015-08-2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3e460b0102x9d4.html
文章《干观者的经证与理证》中给出了南传佛经(《增支部·四集·双运经》)和北传《杂阿含经》(《须深经》)文据,直明不证禅定而先证观慧的干观者(慧解脱者)的存在。
其说帕奥体系观点的文据:“有人因《相应部·三摩地经》中释迦牟尼之语而迷惑:‘比库们,应须修习三摩地。比库们,已正确专注的比库能如其所是地了知。’有人将此句译为:‘比库们,应修习定。比库们,得定的比库能如实知。’并将此句认为是必须修习奢摩他的证明。这就涉及到samatha[奢摩他]和samdhi[三摩地]和samhita[三摩哂多]的区别问题,以及samdhi[三摩地]和samhita[三摩哂多]的翻译问题。”
其实说“得定的比库能如实知”,并非就意味着必须得定才能如实知,如同说“吃饭能饱肚子”,并非意味着必须吃饭才能饱肚子,因为直接吃菜、喝汤也可饱肚子。这是简单曲解文义问题。
帕奥体系是否还有给出其他佛经文据?如果有,也应是曲解、错解,因为佛是实语者、不异语者,佛经义理不应无余义地恰对相违(文辞相违而所说境域不同或所对机缘不同则不是恰对相违)。
您看是否如此?
【居士】(20220308)……{电话交谈,内容隐略}
【贤佳】感谢您的经验和看法分享!对帕奥体系禅法,我进一步思考如下,请您看是否如实如理:
帕奥体系禅法要求观过去世名色,却定说人死后都没有“中阴”阶段,其说观见过去世名色应是大妄语或增上慢。帕奥体系人员对其他体系随顺经义禅法的错谤(且不论对汉传大乘教法的否定),应会障碍实证止观,且容带粗重谤法、妄语罪业,如果不改正、忏悔,可能难免堕落。相关理据、事据可参看:
《由中阴观念看帕奥体系禅法问题》
https://zhengxinfofa.org/8840.html
《举报四川泰和寺负责人涉嫌破戒》
https://zhengxinfofa.org/9097.html
《举报四川泰和寺负责人涉嫌破戒之二》
https://zhengxinfofa.org/9149.html
(20220319)佛教正定基于随顺清净持戒、思察调伏五盖(贪欲、瞋恚、昏睡、掉悔、疑盖),而非直接简单捉心于某一色法所缘而不动,否则难以成就正定。具体文据辨析可参看《论因戒生定》(https://zhengxinfofa.org/4161.html)。且可能不乐思择,越修越痴钝,乃至以禅修凌越基本戒善,难免堕落。具体事例可参看《辨破泰国佛使比丘的邪见》(https://zhengxinfofa.org/1484.html)、《南北传论缘起》(https://www.zhengxinfofa.org/9370.html)。您看是否如此?
(20220321)有人发来一份资料揭说帕奥体系的法住禅林基本善法严重缺失的状况:
《我为什么要和法住禅林反目?》(积木2021-11-13)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2756458
您在法住禅林学修过,您看资料所说是否靠谱?您有什么看法?
我与一位南传居士近期的一份交流讨论也供参考:
〖居士〗请问您看过法尊比丘尼(台湾福严女众佛学院)撰写的《灭苦之道》吗?
〖贤佳〗没有,请发给我吧。
〖居士〗《灭苦之道》(2020-02-08)
http://bbs.tianya.cn/post-647-56319-1.shtml
非常震撼!
〖贤佳〗初看前面,就看到滥说很多。如:
1.其文说“倘若佛法在于阐述因果报应,那么它并没有超越神话!………倘若佛法在于阿毗达磨及自性空、有的论议,那么它并没有超越哲学!”,用含糊盖说自许高明,而不类同说:“倘若佛法在于解脱老病死,那么它并没有超越个人解脱!”
2.其文说:“阿罗汉证得与佛陀同等的五分法身,正法的实践在阿罗汉比丘身上全然体现,佛陀与诸阿罗汉弟子所知、所见的法没有任何差异或丝毫出入。比丘们尊称佛陀‘阿罗汉’,因为佛陀具备阿罗汉的功德。所有的阿罗汉在正法的体证上是完全平等的。”
这是无知滥说,可参看:
《论佛与阿罗汉解脱境界的差别》
https://zhengxinfofa.org/4243.html
《南北传论佛道》
https://zhengxinfofa.org/8841.html
3.其文说:“佛陀也会为未见法的比丘作些道心的鼓舞、警策,或为世人导以世间良善端正之法,甚至曾指导太过肥胖的国王减肥。这类的言论阿罗汉比丘是不会将它们纳入《契经》之中的,因为它们并不顺趣涅槃,既非佛陀证悟的珍贵内涵,也无关于真理的发扬。”
这是睁眼说瞎话。“佛陀也会为未见法的比丘作些道心的鼓舞、警策,或为世人导以世间良善端正之法,甚至曾指导太过肥胖的国王减肥”,这些是契经中说的内容,她却说“这类的言论阿罗汉比丘是不会将它们纳入《契经》之中的,因为它们并不顺趣涅槃”,属于谤佛谤法,不知佛说一切善法善行皆顺涅槃。
如《(南传)相应部3相应13经/一桶煮好的经》说:“饱食、喘息的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那时,世尊知道憍萨罗国波斯匿王是饱食、喘息的,那时候,他说了这偈颂:‘当人常有念,在所获得(所吃)的食物上知量时,他的苦痛变少,缓慢地老,守护着寿命。’…………那时,憍萨罗国波斯匿王逐渐[减少到]保持最多一那利的饭量。过些时候,憍萨罗国波斯匿王肢体变得相当苗条,憍萨罗国波斯匿王以手拍打着肢体,那时,他吟出这优陀那:‘那位世尊确实以两方面的利益怜悯我:当生与来世的利益。’”(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124.htm)
《(南传经藏小部)无碍解道·(大品第五)解脱论》说:“如何是解脱门?如是诸法所缘之灭尽、涅槃,此是解脱门。如何是违解脱?三不善根是违解脱,三恶行是违解脱,而一切之不善法是违解脱。此是违解脱。如何是顺解脱?三善根是顺解脱,三善行是顺解脱,而一切之善法是顺解脱。此为顺解脱。”(卷第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43/N43n0019_002.xml#pN43p0350a1101)
4.其文说:“‘佛经’被毫无节制地大量编造。由于格局的限制,先是数量过多的《方等经》从《杂藏》中独立出来,接下来为数更加庞大的《大乘经》又从《方等经》中独立出来。它们全都称为修多罗,它们以多取胜,它们包含了一切世间善法,它们属于世间,它们易为世人了解、接受,它们不再口口相传而改以文字抄录大量流通,它们取代了阿罗汉结集的《相应修多罗》。”
这是诽谤大乘教法。可参看:
《辨破“大乘非佛说”》
https://zhengxinfofa.org/4419.html
《辨破“大乘非佛说”之四》
https://zhengxinfofa.org/9170.html
《论极乐世界并破“大乘非佛说”》
https://zhengxinfofa.org/9136.html
【居士】(20220322)“当然,如果你用聚焦于一个目标这样的方式去禅修,心就不能思维,它也就不能把目标和概念联系起来。但是这样做,说实在的,是在试图阻止一个自然的过程,是想让想蕴停止工作。不能够思维里面没有任何智慧的成分!因为想蕴被压制,所以没有任何对意义的诠释,但是,也不会有任何更进一步的的对目标、心和因果关系的理解。当然,贪欲和嗔恚也不能进来,但是愚痴呢?这样的状态充满了愚痴。”
我找到了一段话,曾经给我很大的启发,请参考。
【贤佳】这段话来自哪里?
【居士】出自德加尼亚禅师的《一切都是法》。
【贤佳】了解了。南传经藏有相关论述:
如《(南传)增支部经典·十一集·(一)依止品》说:“比丘有如是之想:‘此乃寂静也,此乃殊妙也,谓:一切行之寂止,一切依之定弃,爱尽、离贪、灭尽、涅槃也。’阿难!若能如是,比丘乃获得如是之三昧,谓:于地无地想,于水无水想,于火无火想,于风无风想,于空无边处无空无边处想,于识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想,于无所有处无无所有处想,于非想非非非想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想,于此世无此世想,于他世无他世想,见、闻、觉、知、得、求,于意所寻亦无想,然有想也。…………比丘如是作意:‘此乃寂静也,此乃殊妙也,谓:一切行之寂行,一切依之定弃,爱尽、离贪、灭尽、涅槃也。’阿难!若能如是,比丘乃获得如是之三昧,谓:眼不作意,色不作意,耳不作意,声不作意,鼻不作意,香不作意,舌不作意,味不作意,身不作意,所触不作意,地不作意,水不作意,火不作意,风不作意,空无边处不作意,识无边处不作意,无所有处不作意,非想非非想处不作意,此世不作意,他世不作意,见、闻、觉、知、得、求,以意所寻不作意,而作意也。”(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25/N25n0007_012.xml#pN25p0311a0402)
更多相关辨析可参看:《论想》https://zhengxinfofa.org/8823.html
【居士】关于法住禅林,我离开十年了,再未涉足云南。
【贤佳】(20220324)帕奥禅师的弟子寻法比丘写《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译修订版序》说:“如今有许多比丘说阿毗达摩不是佛陀所教,他们只接受三藏中的经律两藏,排除了阿毗达摩与注释。许多年前,译者曾亲耳听见一位比丘在开示时公开批评觉音尊者思想错乱,所编译的《清净道论》乱七八糟。《清净道论》这本禅修大全里解释修行观禅的部份,都是根据注释与阿毗达摩的解释,非常有系统与清晰,毫不混乱。目前就有许多依照《清净道论》修行止观禅法的人能够如《清净道论》中所述地培育四禅八定,观到内外种种色聚、究竟色法、心路过程、究竟名法、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缘起法因果关系等等。他们透过亲自体证来验证佛陀的教法是否是真的。只是知见究竟名色法、缘起法等只能证明给自己看,无法证明给别人看。但大家想一想,难道这么多真心修行的人都在讲骗话吗?即使我们自己没有能力观到这些殊胜的法,但这并不表示别人也观不到,不能证明阿毗达摩与注释里所说的是错的。既然如今还有许多人能够观到这些殊胜的法,即使有人还要怀疑,最好还是小心一点,不要批判,不然批判错了是很糟糕的,以后要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而且也连累了许多无知赞同这种错见的人,乃至遗害许多代的人。”
这同一些北传信徒凭抬其祖师、上师、师父等的证量压人如出一辙吧?其维护《清净道论》与一些藏密信徒维护《菩提道次第广论》类似吧?可参看《辨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二》https://zhengxinfofa.org/4475.html
《清净道论·(第三品)业处把取之解释》(悟醒法师译)说:“‘尊师!于尊师之处得业处(修定),可不更看〔圣典〕’,而修业处之十九年间不作诵习,第二十年达阿罗汉位,为诵习来之诸比丘言:‘诸君!我二十年间不看圣典,但此我通晓,开始!’由初至终为止,彼无一字之疑惑。……比丘众言:‘〔彼三藏之解说〕是由何阿阇黎而学得耶?彼说唯自己之阿阇黎学得,不许异说。’……‘友!汝唯最初之论是阿阇黎之〔论〕道。然,非由阿阇黎之口学得故,不能决定如斯是诸阿阇黎之说。往闻自己之诸阿阇黎!’……‘暂休息,作洗足涂油等后,我往阿阇黎之处’,而不可入其他之僧房。何以故?然,若其处(对学处)有与阿阇黎乖违诸比丘者,须问彼等来〔彼〕之理由,作诽谤〔教乞之〕阿阇黎,而且言:‘若至彼处者,汝应堕落。’〔对至此等〕令生后悔,如是〔学人〕应由此归去。故立即往其处以寻阿阇黎之住处。……以上言‘把取此业处’以决择业处论。其次,‘把取’者,此句义之说明〔如次〕,彼瑜伽者言:‘亲近教授业处之善友。’以表现如所说亲近于善友:(一)以自己委托于佛世尊、阿阇黎,(二)应请具足乐意〔业处之修习〕、具足胜解以〔教授〕业处。(一)其中,‘尊师!此我自遍舍于尊师’,如斯自己委托于佛世尊。然,若不委托〔于佛〕,住于边鄙之住处,可怕之所缘显现时,〔为惧恐〕不能止住,而至村边与诸在家交往,当陷随于邪求祸殃。然,自己委托于〔佛〕者,虽彼恐怖所缘之显现,不唯不起怖畏,观察:‘贤者!汝既非以自己委托于诸佛耶?’于彼唯生起喜悦。如人有最上之迦尸布,其布被鼠及诸虫所啮,虽生忧愁,但此若与无衣之比丘,见彼比丘裁为一片片,唯起喜悦。当知如斯,此亦同样。又虽委托阿阇黎者,亦言:‘尊师!此我自己遍舍于尊师。’盖,如斯自己若不委托者,〔诃责时〕无人给诃责,顽固而不容受忠吿,尽自所欲行,不咨阿阇黎而行欲处,阿阇黎之财、法则不惠施于彼,亦不令学秘奥之书。彼不得此二种惠施,不得住立于〔佛〕教,不久而作破戒,当陷于在家之状态。然,以自己委托者,无不给诃责,不尽自所欲行而从顺,唯生活依讬于阿阇黎,彼由阿阇黎得〔财、法之〕二种惠施,于〔佛〕教增大至广大增进。如子乞食帝须长老之诸弟子。传述,长老之处来三比丘,其中一人言:‘尊师!我若为尊师,则跳落百仞之悬崖亦当努力为之。’其次者言:‘尊师!我若为尊师,以此身从〔头至〕足蹠,则授弃打碎于岩角之不余亦努力而为。’第三人言:‘尊师!我若为尊师,则令停止出入息而命终亦努力为之。’长老言:‘实此等之比丘有望也。’而说业处。彼等随从彼之教训,三人皆到达阿罗汉位。此以自己委托于〔佛等之〕功德。故言:‘以自己委托于佛世尊或阿阇黎。’”(卷第三)(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67/N67n0035_003.xml#pN67p0164a0801)
《清净道论》说的依师法虽然没有公然将“阿阇黎”(师长)凌架于佛陀之上,但在佛已示寂的时代,学徒实际便要全身心“委托”于“尊师”,又加上宣扬不读圣典而证圣道的光辉典范及须听“阿阇黎”口传教授,末法时代很容易被利用来作精神控制、身心奴役吧?
(20220326)《菩提资粮》书中记述帕奥禅师的答问说:“我们必须了解:注释并不是由觉音论师写成的,他只是将注释从锡兰的辛哈尔文翻译成巴利文而已。……在《清净道论》中,他提出自己看法的情况只出现过一次,他说:‘我们对此事的抉择是如此。’(清净道论‧第十三品‧第一二三段)在《中部Majjhima Nikāya》的注释里,他也只提出过一次,他说:‘古代的尊者们并没有提到这项观点,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中部‧I‧28)只有这些极罕见的例子是出自他个人的观点。在《长部Dīgha Nikāya‧567-8》的注释里,他也说道:‘自己的见解是最没有威信的,只有在符合经中义理时才能被接受。’(长部‧567-8)这些很明白地显示了他并不是在撰写自己的注释。”
经由帕奥禅师这样的开示,“自己的见解是最没有威信的”被其弟子众当作座右铭般自鉴和宣扬,“请教大德长老”成为帕奥体系的惯习和“口头禅”,助成帕奥禅师的言教被当作圣旨般看待,这与日常法师等汉喇嘛示现“伟大的谦虚”而御众如出一辙。
《菩提资粮》还记述帕奥禅师的答问:“问2-1:有的禅修者已经证得四禅八定,甚至修行到观禅(毗婆舍那),但是他们的日常行为或德行并不太好,不太遵守戒律,许多人也因此而对此修行法门产生怀疑。一个证得上述境界的禅修者是否应该比没有证得的禅修者更加坚守他清净的身、口、意?一位证得四禅八定或修行十二因缘,知道自己的许多过去世,或体验涅盘的禅修者是否应该保守秘密,不轻易向别人透露?
“答2-1:根据巴利圣典,要证得禅那、道、果的人必须先持戒清净;持戒不清净的人虽然还是能培育起某种程度的定力,但是他们不可能证得任何禅那、道与果。在这里,我必须向大家澄清一点:我从来不曾印证任何禅修者证得禅那、道与果。尽管我确实依照巴利圣典的教法来指导禅修者修行初禅、第二禅等等,然而我只是根据他们在小参时所报告的情况来指导,这并不表示我印证了他们的修行成果。他们的成果报告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因为有些禅修者很诚实,有些却不诚实。……一位真正的圣者是少欲、知足与谦虚的,绝不会轻易透露自己的证悟。如果这位圣者是比丘或比丘尼,根据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他(或她)绝不能向未受具足戒的人讲说自己的证悟,未受具足戒的人包括沙弥、沙弥尼和在家居士。再者,从大龙大长老的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要确定一个人的证悟是很困难的,所以最好是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修行成果。另外必须考虑的一点是,有些人会相信你,有些人不会相信。如果你真正证悟了道果,那么不相信的人就造下了严重的恶业,这将会给他们带来伤害。因此,尽管证悟圣道的消息可能会激发某些人对佛法的信心,然而最好还是完全不要透露自己的修行成果。”
帕奥禅师的回答引用戒律,却不引述戒律中要求比丘(比库)查核、举治同住者破戒(大妄语)的责任。他这样的回答完全卸掉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却在自己的开示中大量引用弟子信徒见到前世轮回因果的禅修报告,还认许众多“业处导师”,自然让人意会他是认可他们的禅修境界的,其弟子众和外人自然认为“目前就有许多依照《清净道论》修行止观禅法的人能够如《清净道论》中所述地培育四禅八定,观到内外种种色聚、究竟色法、心路过程、究竟名法、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缘起法因果关系等等”,由此他和其团体自然得到广大的名誉和供养。这样公开“朦胧美”而“混水摸鱼”,可算是高明的“阳谋”吧?
阅读帕奥禅师的开示记录,可体会高明的“语言艺术”。如《观察缘起·佛法开示与问答汇编》记录:“问78:是否能够通过用念珠来念咒而达到近行定或禅那?答78:在上座部佛教里并没有念咒的止禅修法。有一位缅甸大长老告诉我,咒语是源自婆罗门教、基督教及回教。在上座部佛教里也没有用念珠的禅修法门,所以我们不能说是否能够通过用念珠来念咒而达到近行定或禅那。”他委婉否定念咒,且引据不知名的“缅甸大长老”的话,对他信敬者自然认为念咒不属于佛教,对他不信者也不好追责。
又如《如实知见》记录帕奥禅师的答问:“问 7-19:佛陀曾教导比丘蛇咒,诵念蛇咒与慈心观是否相同?念咒是不是一种被引进佛教的婆罗门教传统?答 7-19:什么是咒?什么是蛇咒?我不知道咒是不是从印度教传下来的。但是在上座部三藏中有一部守护经(paritta-sutta)称为《蕴守护经 Khandha Paritta》;佛陀教导这部守护经让比丘们每天诵念。有一条戒(vinaya)提到:如果比丘或比丘尼每天不诵念这部守护经一遍,则他或她违犯一项轻罪。佛陀在世时,曾经有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因为被毒蛇咬而死亡。为了这件事,佛陀教导这部《蕴守护经》。这部经的目的与慈心观相似,在经中提到散播慈爱给不同种类蛇或龙的方法,并且也称念三宝、佛陀与阿罗汉的功德。今晚我将诵念这部守护经。它非常灵验。你也可以称它为蛇咒,名字并不重要,可以随你喜欢而给它任何一种名字。在缅甸,有些比丘为那些被毒蛇咬伤的人念这部经,结果很有效。当他们念诵了许多遍,接着让受害者喝下守护水之后,毒就慢慢地从受害者身上消退,通常他们都能痊愈。佛陀教导这部经乃是为了避免比丘被毒蛇咬伤。如果比丘恭敬地诵念这部经,并且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包括蛇类在内,他将不会发生危险。如果他持守戒律的话,他将不会受到伤害。”
这也是委婉否定念咒,却不核问对方说“佛陀曾教导比丘蛇咒”的出处,而是引用《蕴守护经》来暗示对方误解,对方在公众答问场合不好再申述、反驳,旁听者自然信受,外人也不好追责。
而《(南传律藏)经分别·比丘尼分别·波逸提四九》说:“任何比丘尼,学畜生咒者,波逸提。……‘畜生咒’者,系外道所用、无益之〔咒术〕。学文字、学忆持、为守护而学咒文,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02/N02n0001_012.xml#pN02p0424a1201)
《(南传律藏)犍度·(第五)小事犍度》说:“诸比丘!以慈心遍满四类蛇王族者,为自守自护而许诵自护咒。诸比丘!行此者应如是为:‘慈爱毗楼罗,慈爱伊罗漫,慈爱舍婆子,慈爱瞿昙冥,慈爱无足者,慈爱二足者,慈爱四足者,慈爱多足者。无足者勿害我,二足者勿害我,四足者勿害我,多足者勿害我。一切有情生类,一切之生类者,一切皆遇善美,少分恶勿前来。佛无量,法无量,僧无量,匍行者(爬虫类)蛇、蝎、百足、蜘蛛、蜥蜴、鼠有量也。我自护,我诵护咒,生者还去!我归命世尊,归命七等正觉者。’”(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04/N04n0002_015.xml#pN04p0148a1003)
《(南传)弥兰王问经·脱死魔羂缚之问》说:“‘尊者那先!依世尊如是说:“即于虚空或海中,或入山间之洞窟,其得脱死魔羂缚,世界中无如是处。”然,又依世尊说护咒,即蕴护咒、安全护咒、孔雀护咒、幢首护咒、阿咤曩胝护咒。尊者那先!若行于虚空,行于海中,行于楼阁、房屋、洞窟、山穴、穴、洞穴、山间、山中,亦不得脱死魔之羂缚者,然,作护咒是邪。若由作护咒能得脱死魔之羂缚,然者“虽行于空中……乃至……得脱死魔羂缚之处世界中无”之言是邪。此亦两刀论法之问,比结节更连结。此向卿提出,此可依卿而解。’‘大王!依世尊如是说:“即于虚空或海中,或入山间之洞窟,其得脱死魔羂缚,世界中无如是处。”然,又依世尊说护咒,然其寿命有残余、富于春秋,对于无业障者。大王!令寿命尽者久住,所作或方法不存在。大王!譬如枯死、干、干燥、无生气、失去活力之树木,虽撒布千桶之水,亦无欣欣之生,又无出芽翠绿。大王!如是,由于医药、护咒,令寿命尽者久住,无所作或方法。大王!存地上一切药草、医药,对寿命尽者无用处。大王!寿命有残余、富于春秋,护咒守护、保护无业障者。为如是之人,依世尊说护咒。…………护咒守护某人,不守护某人。大王!护咒因三事不守护,即因业障、因烦恼障、因不信。’”(卷第十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N63/N63n0031_011.xml#lgN63p0243a0301)
帕奥禅师即使没读过《(南传)弥兰王问经》,而作为对外崇重戒律的南传戒师,应该不会不知道南传律藏对念“自护咒”的开许,却引《蕴守护经》来否定念咒,岂非曲诈?但他这样曲引经证,委婉而说,他人不好追责。这与一些南传信徒对北传教界普遍的念咒乃至整体北传教法的直硬否定形成鲜明对比(《楞严经伪谬:世尊宣说神咒》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k4NTczNQ==&mid=200914634&idx=1&sn=32f55cad4c190774853fc858c1f7bd7e,《由南北传律典论证是否可诵咒》https://zhengxinfofa.org/4217.html),可见其“语言艺术”的高明。
由这还可看到帕奥禅师引经据典可能偏曲虚诈,并非完全可靠。尤其他说“在许多部经及它们的注释里都提到这一点”之类的话而不给出原文,宜审核虚实。另一方面,即使他引经是诚正的,也是主依论典(《清净道论》《阿毗达摩概论》及其注疏等)而以佛经证成论典,这也是“可伤”的,可能如藏密信徒主依莲花生“大士”、宗喀巴“大师”等祖师及其论典而流弊千年(《论藏密祖师和教法》https://zhengxinfofa.org/3790.html)。如《维摩经玄疏》(〔隋〕智顗法师)说:“诸师多采经通论,致令晚生皆谓论富经贫。今采经论通经意,欲令后生知经富论贫也。敬重大乘真佛所说,功德无量,是入道正因。轻经重论甚可伤也!”(卷第三)(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8/T38n1777_003.xml#pT38p0532b1601)
撇开个人烦恼因素,帕奥体系的总体问题重要根源是宗论典、宗长老,而非重经律、重佛陀,不能以经为则,实多依人不依法(或重依人法而昧略佛法)。
如先前分享的文章《入出息念怎么修——〈清净道论〉与〈解脱道论〉的冲突》中说:“现在的南传佛教修行者,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越来越轻视经藏。……现在很多人抱着各种禅师的著作对《清净道论》的节选按照各自的禅法来解释,而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遍《清净道论》。有些人抱着《阿比达摩概要精解》,甚至错译的版本,而根本没看过阿比达摩原著。有些人崇尚阿比达摩,乃至很少去看经文本身。这都是千百年来一步一步轻视经藏的结果。这种习惯是很不好的,经文之中有大量的重要内容,乃至能够帮助你判断后期学说是否正确的内容。佛陀当年说了‘四大教示’,让我们多通过经文去对比后期论著,而我们大部分人却忘了这一点,把经文位置放得太低。”
更多相关事况辨析可参看:
《一位缅甸帕奥禅林学修的居士对〈燃烧的僧袍〉的相关见闻报告》
https://zhengxinfofa.org/671.html
《关于佛经翻译和巴利语的交流讨论之二·(二)》
https://zhengxinfofa.org/3087.html
《南北传论后悔》
https://zhengxinfofa.org/8834.html
《南北传律典解义讨论》
https://zhengxinfofa.org/4301.html
《论以经为则与实修》
https://zhengxinfofa.org/9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