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宣隆大师传(孙伦禅师传)》之二

质疑《宣隆大师传(孙伦禅师传)》之二(20230528)

(一)

贤佳】不知您是否有接触了解南传孙伦禅师教法?附件文稿《质疑〈宣隆大师传(孙伦禅师传)〉》  (https://www.zhengxinfofa.org/9456.html供您参考,也愿听您的看法。

南传学人乙】……{编者注:保护隐私而隐略}

贤佳】他传记中这样明显的严重教义错误硬伤,流传这么多年,南传教界竟然没有人指出来,还公认他为阿罗汉,且其禅法广为弘传,不是怪事吗?为何如此?怎么纠改?

我质疑的是《宣隆大师传》宣传的人物形象和禅法内容,也即现在孙伦禅师体系崇学的内容,这是影响大众的。至于大众可能不知的宣隆大师“本地风光”,没有现实影响,可以存而不论。当然,如果您能调查考证出来《宣隆大师传》是否确实是伪编的,那很好!

南传学人乙】……

贤佳】《宣隆大师传》即说孙伦禅师已证四果阿罗汉,而此传记广泛流通,南传教界无人指谬,可以看作公认吧?至少孙伦禅师教法体系的僧俗公认孙伦禅师是阿罗汉吧?孙伦禅师体系共尊的《宣隆大师传》这么“跑调”,其中载宣的禅法是否靠谱,是值得审思明辨的。

 

(二)

贤佳】不知您是否有接触了解南传孙伦禅师教法?附件文稿《质疑〈宣隆大师传(孙伦禅师传)〉》供您参考,也愿听您的看法。

居士丙】我没有读过孙伦禅师教法,不过您的第一个问题的确是合理的。依经论而言,三果圣者已断瞋恚,南传的教导也是如此。至于三果圣者还有的贪欲,还可解释为对色界与无色界的贪爱,即“五上分结”中的“色爱”与“无色爱”。

贤佳】您说“至于三果圣者还有的贪欲,还可解释为对色界与无色界的贪爱,即‘五上分结’中的‘色爱’与‘无色爱’”,理上是这样的,但事上不对应书中所说情况。如书中说“当他向内检视,看看还有什么残留的敌人时,他发觉:原来妻子、儿女与其拥有的财产竟然是最接近自己的敌人”,这是属于欲界的欲贪,不是色界、无色界的爱贪。

居士丙】您的看法也是有理。我是想到另一个角度,也许可以为其解释。例如好像在经中提过,行者修到初禅时,准备要修二禅,此时要思维初禅是接近敌对的五盖,不是很稳,所以要进至二禅。这种思维并不是说初禅当下有五盖,而是指它是接近过去的敌人——五盖。所以宣隆大师或许也是站在这个角度,断除欲贪结之后,才发现妻子、儿女与其拥有的财产竟然是最接近自己的敌人。

贤佳】这也是理上可能,而事上不对应书中所说情况。如书中紧邻的前文说“当他向内检视,看看还有什么残留的敌人时”,请注意文中说“向内检视”“残留”,这应是指“残留”内心的烦恼问题,“妻子、儿女与其拥有的财产”是滋生这个烦恼的“最接近自己”的境缘。这即是属于欲界的欲贪。

对文稿《质疑〈宣隆大师传(孙伦禅师传)〉》,一位居士回复说:

{从《宣隆大师传》里记载的内容来看,我对孙伦禅师的果证是表示质疑的。

首先,我认为佛教的出世果的证得都至少要以一定的轻安定境为依托,所以传记里记载在1920年10月10日该禅师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证得阿那含果,是违背我所认为的教理的。而且证得阿那含果是由于内正思维而带来的欲界贪念的断除,通俗的说是精神境界(名法)的变化,与色身的根门活动并无必然关联,传记里的出精不能当作证果的特征。再退一步讲,凡夫也会出精。

再者,我也不认为缺乏对佛法知识的闻思学习,而仅靠所谓的专注就能获得出世的解脱果。典型的如舍利弗、目犍连,在遇到马胜比丘说因缘偈之前在外道教团时已经成就禅定,但仍然要听到马胜比丘说因缘偈才能证得须陀洹果。所以,该传记里说(宣隆大师)“缺乏佛法一般知识”的情况下就证果,我认为从佛教教理上来看是不可能的。

《宣隆大师传》里记载的内容也有一些错误的地方(至少违背我所了解的教理):

1.“苦受确是致道的法则,乐受会令我们飘浮于生死之流。”

——佛所说的八圣道是不苦不乐的中道,任何刻意去强调吃苦或苦受可以致道的说法都和佛陀的教法相违背。受是遍行心所,阿罗汉在未舍身入无余涅槃前也有证得解脱果所带来的精神上的乐受,但该乐受并不会使阿罗汉再轮转生死。

2.“在看色尘的过程时,禅修者必须在想蕴起作用前去切断、停止流转过程;在听声尘的过程时……”

——想也是遍行心所,佛也有想蕴。这样的修行方法显然是徒劳无功的,也不能导向解脱。

总之,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可能不一定完全准确),现在南北传佛教界都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过分依赖某些知名比丘的论述,而忽视对佛所说的经典的研习,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即使是阿罗汉也有所知障,也不能保证自己所教导的完全正确,而只有佛才是智慧圆满的。另外,从三皈依的角度来说,我皈依的是整个十方僧团而非某一位比丘,某一位比丘的修行是否如实对我并无影响,我也并不仅仅依靠某一位比丘成就自己的修行。}

您看这些分析是否合理?

居士丙】我觉得您的这些质疑都很合理。我想经典才是学习及检验的标准。如果真有大师,理应依经典教导大众,让大众能深入了解经义。若教导与经典不符,那就要小心审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