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索达吉堪布根本知见问题——定执因缘之析空而强入非因缘非不因缘之大乘(附华严十玄门前五)

探源索达吉堪布根本知见问题——定执因缘之析空而强入非因缘非不因缘之大乘(附华严十玄门前五)(赏花人2017)

目前所知,此堪布定执因缘之析空强入非因缘非不因缘之通、别、圆教。

先引教证,证大乘因缘并非如声闻简单的因缘生、因缘灭: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阿难……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以上内容引自《楞严经》

第一段,佛说因缘义并非二乘简单的因缘生、因缘灭。

第二段,阿难本来持声闻定执因缘生的知见,被佛陀否定后,不知所从。二乘钝根定执因缘故,听佛说因缘还非了义,难免疑惑,乃至慌乱。

第三段,佛陀正显非因缘非不因缘的当体即空。根利者于此悟中道,钝根的还需要后面佛陀继续开七大本如来藏性。

依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此空应为体空,不能是析空。析空定执因缘,若定执因缘,则必因缘散坏时,一切有为法断灭。反之,若因缘散坏,一切有为法断灭才证空性,必定只属析空。

若定执因缘者,必定如是。有为、无为不能互相摄入。龙树大士此空,必是体空而乃能不坏有为法的无性为性之假体。

又诸法不无因生,正破外道无因生、自然生之邪见。诸法不自、不他、不共,破定执因缘之二乘偏见。合此四句乃双破定执非因缘与定执因缘二种见。

《观因缘品》中,龙树大士以因中有果、无果推征,示我们后学以因缘生非究竟之实相。既诸法无性为性,本无自性之诸法之间,由于体性不二,本不可分,理应有非因缘一面。

定执因、缘、果之见,唯在三法体定异之前提下建立。

既法体非一非异,则理应诸法间发生联系时,非因缘非不因缘方能较全面完整地概括实相。诸法体空故,体空之体非异,而十八界界界假相差异不无,是为非一。非一可建立因缘,而非异之处,因缘无法建立。空性为因,空性为缘,空性为果之说,应划至戏论范畴。

索达吉堪布可谓自信过头,凭借二乘之定执因缘析空慧,强入独被菩萨之别教法。依天台判教,唯识别兼圆。即使别教说,也远非二乘定执因缘之见可解。

凡通、别、圆必涉体空,需在不坏因缘基础上再破定执因缘执,才能入此体空。体空不坏因缘,乃至别、圆都不坏因缘,但非定执缘生。

约唯识,世尊圣意,不坏依他,即不坏相之因缘,但又示弟子应远离遍计,即依他所摄诸法无不当体空无性。如是,也不能坏性非因缘生。如捏目见空花,求其水土、种子等真实因缘丝毫不可得,当体空故,何有因非因?又何处是缘非缘?而此当体空之花,又不坏因缘,由此妄花非无因而出,捏目乃现故。

空花喻色心诸法,捏之目喻一念无明。无捏之目喻真如。由是,诸法因缘生之因,毕竟不离真如。无明也离真如毕竟无体。依真起妄,全妄在真。色心诸法如幻,真如亦幻,离色心无真如故,离所生无能生故。世尊明诲,于依他离遍计,体即真如,非离依他外另有性不变之真如。

色心诸法依自证(自证体即真如)起,依他起之所依为自证,能依为色心等。非离色心另有自证,非离自证有丝毫色心,故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真如体即法界不二之实相,三世不二,十方不二。全体法界体性既不二,由不二故则非缘生,勿自为因、自为缘、自为果故。

又,如幻之色心离因缘不能自现,真如全体不离色心诸法故,则真如亦全体随缘,非离因缘别有实体名真如。

色心外有真如非唯识义,离见相不许另有实体名真如。如是,如幻色心诸相,既仗缘乃起,真如岂离因缘而另有。

合上二义:真如全体不变,全体随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即空,此空为即假之空;不变随缘即假,此假为即空之假;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同时无碍,名中。此中为不离空假之中。一切法当体即空即假即中。

合天台、唯识:不能离遍计而不坏依他缘生为藏教,思议生灭十二因缘;能离遍计,不坏依他,有通、别、圆;离遍计即达性本无生,离遍计不坏依他即达诸法相缘生时,通性本无生。此处若不依天台、唯识,恐难彻底厘清其中差别。

唯识本身具圆义,于第三转往往别、圆意兼说。别、圆二教在天台有进一步的区分。别、圆之分,台教有祖师专门致力于此,微细差别处发明得更加清晰。天台、唯识本无高低之别,只判教上于此土因缘不同而有粗细之分。故第三转往往别、圆兼说,无高低之别,只能说判教于此土因缘不同而有粗细之分。

当然此唯一家之见,不足为凭,意在劝学天台判教,有助于彻通唯识。唯识通,无天台非唯识。天台通,无唯识不天台。不过,自《楞严》传来汉地,蕅益祖师作《楞严玄义》等,唯识圆教义已彻底显明。天台兴,佛法兴,祖师说话郑重如此,我辈后学岂能等闲视之?

接上通、别、圆处。若性相不能融通,离遍计与不坏依他不能圆融,即属钝根通教人,入偏空涅槃,属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若性相通融,达无生性非离生灭相另有,则入中道,不思议十二因缘。

又中道,依天台,有但中、圆中之别。

但中教,约唯识,重在八识与真如非一边,不能明捏目即清净目,虽涉中道而不能即空假,实不能即权,故说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缘理断九故,观九界生灭虚妄,唯中道是真。九界判入空有二边之遍计依他,唯一真离二边,判归全离遍计之依他。

而圆中,约唯识,则明捏目体即清净目,八识体即真如,十法界之十八界无非真如,无非本离遍计之依他,无非生灭与不生灭无妨之中道。

若定执因缘生,即应划入诸法体定异的不离遍计之依他缘生,此缘生空决定不能当体即空。

所谓即空,能即是有,所即是空,空有相即。入空不坏有,入有空恒随。若定执缘生,则缘离法灭,由缘离法灭而显发一切都无,是藏教析空摄。唯在不坏因缘(依他)基础上,再达遍计本空(非因缘),才有机缘过度到中道,才是真的体空。

体空无需依因缘别离而明,性本空故,离因缘执,如前空中花,何必依水、土壤、种子来析之才空?唯不离遍计而观依他诸法,误认空花为实花,才需要分析诸种因缘而令于修行人脑瓜中现出空相,才需要独赖析法成空。

定执因缘的析空,不应冒充非定执因缘而不坏因缘的体空,否则后患无穷。

无知者,凭拙劣之析空慧肆意横行于通、别、圆教,来楷定通乃至别、圆是非。持析空劣慧,入独被菩萨、不通二乘之别教唯识,指点江山,无知与狂傲不可一世。何况对究竟一乘之圆教唯识,析空慧怎测边畔?

究其根源,乃不通一代时教偏圆权实所致。古德郑重留言:天台存,佛法存。

附体空慧摄之华严十观前五观,供有缘众体会体空摄之大乘空与二乘析空不同处:

今释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者,即具明教、义、理、事等十门同时也。何以得如此耶?良由缘起实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然,非是方便缘修所成故得同时。今且据因是同时者:若小乘说因果者,即转因以成果,因灭始果成;若据大乘因果亦得同时,而不彰其无尽,如似舍缘以成舍,因果同时成而不成余物,以因有亲疏故,所以成有尽。若通宗明因果者,举疏缘以入亲,是故如舍成时,一切法皆一时成,若有一法不成者,此舍亦不成,如似初步若到一切步皆到,若有一步非到者一切步皆非到。故经云:“虽成等正觉,不舍初发心。”又如《大品经》云:“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而明菩提也。”问:“既言一步即到者,何须用第二步耶?”答:“汝言一步即到者,为多是即一以不?又言何用第二步者,此第二步为是一即多以否?若初步是多一,第二步即一多者,云何乃言一步到不用第二步耶?答若不一是多一,多亦不是一多者,何但一步不能到,虽行多步终是不到,故知一步与多步常有到不到义。因中尚尔者,果中亦无果义。故《涅槃经》云:‘智者应当定说亦有亦无。’今举一步到者,即是法界缘起海印定力说到不到,不同情谓说到不到。故经云‘唯应度者乃能见之’,而复不失因果,不堕断常。故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斯之谓也。”问:“若因果同时即因成果,因即成果,哪得言不失因果耶?”答:“如《地论》云:‘依缘二种义,示现二种时。依因义者名为因,依果义者名为果。’岂得失于因果耶?又且既言因果同时,哪得言失?若其失者,何名因果同时耶?因果同时既如此,教义理事等同时亦然。”问:“既言同时相应者,今举因果一事,即得具前教、义等十门以否?”答:“今但举十门者,欲成其无尽。若论三种世间圆融,可但一事具此十门,亦具无尽无量法界虚空法门,成其无尽复无尽。若但就别事说不成无尽者,只同大乘义也。”

第二因陀罗网境界门者,此约譬以明,亦复具有教义等十门。如《梵网经》,即取梵宫罗网为喻。今言因陀罗网者,即以帝释殿网为喻。帝释殿网为喻者,须先识此帝网之相以何为相。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是故如第七地赞请,经云“于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量无边佛于中而说法”,此即智正觉世间。又云“于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世间不迫迮”,此即据器世间。又云“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此即据众生世间。又云“如一微尘所示现,一切微尘亦如是,故于微尘现国土,国土微尘复示现,所以成其无尽复无尽”,此即是其法界缘起。如智如理,实德如此,非即变化对缘方便故说。若是大乘宗所明,即言神力变化故大小得相入,或云菩萨力故入,又言不二故入,不同一乘说。问:“若此宗明相入不论神力,乃言自体常如此者,斯则浑无疆界,无始无终,何缘得辨因果教义等耶?”答:“以随智差别,故举一为主,余则为伴,犹如帝网举一珠为首,众珠现中,如一珠即尔,一切珠现亦如是。是故前经举一菩萨为主,一切菩萨围绕,一一菩萨皆悉如是。又如诸方皆来证诚同其名号,一切十方证诚皆亦如是。所以成其无尽复无尽,而不失因果先后次第,而体无增减。故经云“一切众生尽成佛,佛界亦不增,众生界亦不减。若无一众生成佛,众生界亦不增,佛界亦不减”也。

第三秘密隐显俱成门者,此约缘起说也,还具前教义十门。所言隐显者,如《涅槃经》半字及满字,昔说半字故半字即显,满字即隐,今日说满字,即满字即显,半字即隐,此即约缘而说隐显。又如《月喻品》云:“此方见半(他方见满),而彼月性实无亏盈,随缘所见故有增减。”此即是大乘宗中说。若通宗辨者,不待说与不说,常半常满,隐显无别时。如彼月性常满而常半,半满无异时。是故如来于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时即是灭时,同时俱成故,所以称秘密。如似十数,一即十,一即是显,二三四至十即为隐。又眼根入正受即是显,于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隐。而此隐显体无前后,故言秘密也

第四微细相容安立门者,此就相说。如一微尘,此即是其小相。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山等即其大相。直以缘起实德无碍自在致使相容,非是天人所作故安立。如似一微尘中有秽国土,而即于此微尘中具有不可说净国。在此微尘中而于彼秽国不相妨碍,而此净国之相仍亦不失,乃至有诸国土尸罗盆、幢形、三方及四维等国在此一微尘中常不相妨碍。故《普贤品》云:“一切诸世界,入于一微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离散。”故知,若与普相应能于一微尘中见不可说国土,而不杂乱、不增不减,岂可须弥纳芥子将为难事哉?理事等十门安立相容亦如是。问:“此相容门与前因陀罗网门有何别耶?”答:“诸门隐映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者,即是因陀罗网门中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相妨碍,即是相容门中摄。”

第五十世隔法异成门者,此约三世说,如《离世间品》说。十世者,过去说过去,过去说未来,过去说现在,现在说现在,现在说未来,现在说过去,未来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三世为一念,合前九为十世也。如是十世以缘起力故,相即复相入而不失三世,如以五指为拳不失指,十世虽同时而不失十世。故经云:“过去劫入未来,现在劫入过去,现在劫入过去,未来劫入现在。”又云:“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有劫入无劫,无劫入有劫。”又云:“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过去,菩萨悉了知。”又云:“无尽无数劫,能作一念顷,非长亦非短,解脱人所行。”如是十世相入复相即,而不失先后短长之相,故云隔法异成。教义理事等十门相即相入,而不失先后差别之相,故名异成也。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