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心不乱”往生净土的品位及相关误解

论“一心不乱”往生净土的品位及相关误解(20230310)

一、缘起

很多人认为《阿弥陀经》所说“一心不乱”是指心一境性的禅定状态,且是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而现代根机做到这个似乎很难,所以很多人认为往生极乐净土很难乃至无望。

对此,《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朱德大居士书》说:“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

但信此似乎不易,很多自许学修净土法门者也心存疑虑乃至阳尊阴违。如《学诚副会长接受〈弘化〉“纪念弘一大师往生70周年”访谈》(《法音》2012年第7期)说:“念佛最关键的就是一心不乱。……圆老所传,广化寺以‘持戒念佛’为主要的修行法门,即是继承弘一大师和印光大师的道风。”(https://www.chinabuddhism.com.cn/fayin/dharma/2012.7/g2k1207f10.htm)而学诚2015年在*寺对比丘众说:“极乐世界不见得你都能去。……极乐世界大部分是一种鼓励的话,鼓励的话他不是一种真实的语,他是一种方便语。……娑婆世界因为净土的理论——娑婆苦,极乐世界乐,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深信娑婆世界一无是处。你容易相信吗?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就是对娑婆世界一个念头都没有贪恋,就是娑婆世界全是不好,全是苦的,全是坏的,一无是处,极乐世界才是要去的地方,所以最后就会造成学净土的人最后很消极,很多居士也是,包括很多出家人也是,就以后我不敢弘扬这个。……现在就出家,你一直造这种相应的业,他以后人就怎样?(弟子答:可以在一起?)就是啊!你看藏传就是这种系统,你看佛在世也是这样的理论,因为你的业缘比较重,业随重随近嘛。”(注:此多曲妄滥说,下文辨析大节,或引文兼破,不专细辨)

二、《阿弥陀经》所说“一心不乱”的境界状态

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佛说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66_001.xml#pT12p0347b0903

玄奘大师的同经异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闻已思维,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67_001.xml#pT12p0350a0701

系念不乱的内涵通常宽广,既包含心一境性的禅定(心无丝毫散乱,如同猿猴绑定于树),也包含平常非禅定状态的倾心、摄心、专心等(心有所系而不弛散,如同猿系树桩,并非绑定,但弛跑不远)。

再看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坐禅三昧经》上卷末尾说:“是故行者常当专心令意不散,既得见佛,请质所疑,是名念佛三昧,除灭等分及余重罪。”(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5/T15n0614_001.xml#pT15p0277b0713)紧接着下卷开头说:“尔时,行者虽得一心,定力未成,犹为欲界烦恼所乱,当作方便,进学初禅,呵弃爱欲。云何呵弃?观欲界过,欲为不净,种种不善。当念初禅安稳快乐。”(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5/T15n0614_002.xml#pT15p0277b1601

鸠摩罗什大师所译《阿弥陀经》中说念佛“一心不乱”应也是指“专心令意不散”,即同玄奘大师翻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说“系念不乱”,而非专指禅定状态。

如《报恩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清〕沈善登)说:“《大本》四十八愿中有‘系念我国’句,故此译依用‘系念’二字。大抵梵文是心念专一而不杂乱之意,故什师译作‘一心不乱’,此译作‘系念不乱’。……什师译作‘是人终时,心不颠倒’二句,省去‘慈悲加祐’语意者,以既先说临终佛现于前,乃说心不颠倒于后,即其为佛力加被显然可知,故略之。读《疏钞》者参观此译,悉心体会,自不至泥执‘一心不乱’之难而生疑沮矣!”(卷上)(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62/X62n1205_001.xml#pX62p0721c2323

三、“一心不乱”往生净土的品位

《阿弥陀经》所说“一心不乱”往生净土的品位应是指《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上品上生,并非中下品往生。引经论证如下:

《佛说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维,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这两部同经异译的经文所说有两个共同特征:(1)一日或七日专心行持(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或闻已思维,系念不乱。这两种说法不矛盾,因为执持名号而一心不乱,应是前有深心思维,且正念佛号时不妨有俱行思心,而“闻已思维”之后也不妨执持名号);(2)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亲现其人面前接引(《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更详说舍命以后即随从佛后往生净土)。

对照《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九品往生,只有上品上生具足这两个特征。

(1)对上品上生,《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65_001.xml#pT12p0344c0901

这里所说的“发三种心”“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等即是随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说“闻已思维”。“修行六念”包含念佛,即是随顺《佛说阿弥陀经》所说“执持名号”。“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是一日或七日专心行持。

文说“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至行者前”,即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亲现其人面前接引。“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即是随从佛后往生净土。

(2)对上品中生,《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

此中没有说一日或七日专心行持(后面的几品往生都没有这一条)。虽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亲现其人面前接引,但未明说随从佛后往生净土,而是“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似乎没有随行的过程。

(3)对下品上生,《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既非一日或七日专心行持,且是化佛、化菩萨接引,两条特征都不符合,应非《阿弥陀经》所说“一心不乱”往生情况。

(4)对下品下生,《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下品下生者……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连化佛、化菩萨也不现前接引,只见金莲花接引,定非《阿弥陀经》所说“一心不乱”往生情况。

可见《阿弥陀经》所说“一心不乱”往生净土的品位应是指上品上生,并非中下品往生,不应将“一心不乱”看作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

如《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念佛居士书》说:“《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净土横超,有圆证者,有未能即圆证者。然虽未能圆证,其已了生死,更无轮回生死之事,亦于此一生得预补处,得成菩提,较此方仗自力者之未圆证者则天渊悬殊矣,故亦可名圆证也。”

四、往生信愿与净业善行的关系

往生净土以深信切愿为必要根本,以适当净业善行为重要辅助。净业善行是长养深信切愿的正因,并可助成高品往生净土。

如《阿弥陀经》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66_001.xml#pT12p0348a1301

《观无量寿佛经》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65_001.xml#pT12p0341c0414

《佛说无量寿经》说:“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注:发心往生净土成佛利生即属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花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着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净,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注:往生极乐净土即得)。……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注:此是基本信行要求),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卷下)(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60_002.xml#pT12p0272b0801

《净土十疑论》(〔隋〕智者大师)说:“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注:起一念信,发心成佛利生,即是发菩提心,名为信想菩萨),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缺,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是故《十住婆沙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者,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求阿鞞跋致(注:不退转),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陈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注:指大乘修其他法门者)。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净土者,亦可有漏凡夫应不得见佛身,然念佛三昧并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随分得见佛身粗相也(注:有漏凡夫也可修证念佛三昧而见佛身粗相),菩萨见微细相。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注:阿弥陀佛的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注:信愿具足),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随分得见粗相,菩萨见微妙相,此何所疑。故《华严经》说:‘一切诸佛刹,平等普严净,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即其义也。”(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7/T47n1961_001.xml#pT47p0078c2401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说:“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克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着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瞋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矣。若志诚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应,如是念佛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此则全仗佛力,不论功之深浅、惑之有无,但具真信切愿,决定万不漏一。”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周群铮居士书三》说:“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人,方能彻底放下,彻底提起。中下之人,以无一切作为,遂成懒惰懈怠,则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全置度外,流入杨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故必须二法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利一边。二林之语,亦不可误会,误会则得罪二林不小。二林之意,乃专主自利,非并随分随力教人修习净土法门全废也。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譬如吃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人当自谅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念佛居士书》说:“汝与德森师书,说一年半后当以家事推于汝妻,来苏专心修持净业,光绝不以为然。若汝妻是明理之人,善能持家教子,则固无不可。彼乃无知无识之人,汝将未能成立之二子交彼管,是汝置二子于下流类中,大失为父之天职。于二子则为不慈,于祖先、父母则为不孝,于佛法则为违背归戒。佛法中之六度万行,并伦常应世亦在其中。汝在家,可以引彼归正道,一乡之人尚多以汝为标准。汝虽无大作为,亦为一乡仪范。汝若如此办法,若在别位法师或可大加赞许,光非此类人物,汝莫认错了。汝若决定不依我说,我也无法令汝定依。决不许汝住报国寺,此则我或可做到。再不然,我亦不妨回陕,非定要在报国了此余生也。”

不可背弃基本净业善行乃至认为可以浊业恶行长养深信切愿,也不可平时放逸为恶,侥幸临终深切悔过而以十念往生净土(临终能深切悔过者是宿世有极大善根而今生一时蒙蔽者,极为稀有),否则可能落入“本愿法门”的邪教邪行。

如《净土十疑论》(〔隋〕智者大师)说:“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业强,始得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可逢,何可论十念成就。……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7/T47n1961_001.xml#pT47p0079c2901

另外,也不宜认为须以高上的净心(伏烦恼乃至断烦恼)作为往生净土的必要根本,否则可能主辅错乱、过犹不及,破坏往生净土的信愿而障碍往生净土。

如《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大慈悲室发隐》说:“《观经》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及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与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为净业正因。此十一事,有其一种,以深信愿回向往生,皆得如愿。”

综合上述相关辨析还可参看《从〈阿弥陀经〉“一心不乱”的异议看如何正解经义》(https://www.zhengxinfofa.org/2427.html)、《亲身经历的感应》(https://www.zhengxinfofa.org/3731.html)、《家父往生极乐世界记实》(https://www.zhengxinfofa.org/3733.html)、《论预知时至往生净土》(https://www.zhengxinfofa.org/3757.html)、《南北传论极乐世界的存在》(https://www.zhengxinfofa.org/8833.html)、《论极乐世界并破“大乘非佛说”》(https://www.zhengxinfofa.org/9136.html)。

 

五、附辩(一)

居士甲】文中有一句“发心往生净土成佛利生即属发菩提心”,以前我也这么认为。后来看《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中说“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这就是说,是在极乐世界发的菩提心,也就是在往生前没有发出菩提心。所以,往生心与菩提心还是有差异的。因为有了往生心才能往生,才能在极乐世界发出菩提心,因此往生心应是菩提心的前导,或者说是萌芽,或者说等同于菩提心(但还不是)。

法师乙】感谢提示!菩提心是成佛利生心,如《大智度论》说:“问曰:‘菩提心’‘无等等心’‘大心’,有何差别?答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无等’名为佛,所以者何?一切众生、一切法无与等者。是菩提心与佛相似,所以者何?因似果故,是名‘无等等心’。”(卷第四十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5/T25n1509_041.xml#pT25p0362c2805

又如《大智度论》说:“有人言:‘初发心作愿“我当作佛度一切众生”,从是已来名“菩提萨埵”。如偈说:“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已过诸世间,应受世供养。”从初发心到第九无碍入金刚三昧中,是中间名为菩提萨埵。’是菩提萨埵有两种,有‘鞞跋致’(注:退转),有‘阿鞞跋致’(注:不退转),如退法、不退法阿罗汉。阿鞞跋致菩提萨埵,是名实菩萨。以是实菩萨故,诸余退转菩萨皆名菩萨。譬如得四道人是名实僧,以实僧故诸未得道者皆得名僧。”(卷第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5/T25n1509_004.xml#pT25p0085a2807

有愿往生净土心而没有成佛利生心则不算发菩提心,同于《无量寿经》所说“胎生”情况:“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如果真正信解佛智,则自然希愿成佛,那么希愿往生净土成佛利生,便是往生净土心与菩提心同时具足,属于信愿具足。如《无量寿经》说:“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无量寿经》说的三辈往生都说有发菩提心,属于常规的往生净土“化生”情况,不包括下品下生类的往生净土“胎生”情况。

很多崇信藏密教法者宣说,往生极乐净土必须发菩提心,且要发起坚固的真实菩提心,因此最好能学习藏传《菩提道次第广论》,按其所说“七因果”“自他相换”等方法修习成就坚固的真实菩提心,因为汉传教法缺乏修习菩提心的次第教授、完善方法。这是不明汉传教法、净土教义的滥说,何况其《菩提道次第广论》杂带邪见、导向邪法。

更多相关辨析可参看附件《南北传论菩萨道》(https://www.zhengxinfofa.org/9082.html)、《论“密意”》(https://www.zhengxinfofa.org/2784.html)。

居士甲】有一点供思考:信愿具足,是单一往生心就可具足,还是“单一往生心+普度众生的菩提心”才算具足?这块最好能详细阐述。无论胎生还是化生,我个人觉得,只要人到极乐世界就好,至少出了轮回。这样修行者就知道最低标准是什么,不至于受忽悠。

法师乙】普度众生心属于慈悲心。菩提心的关键在希愿成佛,不只是普度众生心。慈悲心与菩提心可相生相摄。

“信愿具足,是单一往生心就可具足,还是‘单一往生心+成佛利生的菩提心’才算具足”,两种说法应该都可成立,因为高低往生品类可有高低标准安立(单一往生心可往生净土“胎生”,是低标准的信愿具足: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具体经典内容中应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其标准内涵。如同说阿罗汉和佛都解脱了生死,或说佛解脱了生死而阿罗汉没有解脱生死,两种说法都可成立,因为阿罗汉解脱了分段生死而没有解脱变易生死。

居士甲】再次阅读您的文章,您引用印光大师一段开示中说了这样一句:“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瞋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矣。”印光大师是祖师,所以,修行者不会质疑,如果有质疑者即是离经叛道。但是,我还是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谈一下看法。

第一,我个人认为,印光大师此言,属抑止作用,即在事发前,告诉大家发慈悲心,息贪瞋痴,戒杀盗淫,否则不能往生(但种来因,难获现果)。就如同“唯除五逆”在事发前的抑止作用。

第二,我个人认为,如果犯了以上错误,符合信愿持名等摄生三愿标准,还是可以往生的。就如同“下品下生”犯五逆十恶往生一样。

第三,我个人认为犯以上错误能够往生,不是说我支持犯错误,我只是想明确往生的最低标准,为达不到印光大师所说标准的人增强往生信心。当然,能不断提高行持,达到或者超过印光大师所说标准更好。

因为您文中引用印光大师的这段内容,我怕读者对往生标准理解出现偏差,所以提出以上我三点看法。供参考。

法师乙】“如果犯了以上错误,符合信愿持名等摄生三愿标准,还是可以往生的”,前提还是如印光大师所说,只是在临终时随顺印光大师所说标准,但极稀有(宿世有大善根)。如果“犯了以上错误”,临终浮泛念佛,不能深切忏悔,不能深转恶心为善心(强大惑习、业障、现苦蔽心,难免多是如此),那么“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矣”。所以不可太执稀有难得(宿世有大善根者)的往生净土最低行持标准,否则容易偷心懈怠,而不能积极行持广大的易行道。

即使不能往生净土,也应随顺印光大师所说标准积极行持,“但种来因”胜过既无现果又无来因。所以不论是否今生能往生净土,随顺经典、祖师所说积极种因就好,义无反顾,屡败屡战,一生、两生乃至千劫、万劫,志在必得,势在必得。

如《无量寿经》说:“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卷下)(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12/T12n0360_002.xml#pT12p0275c0502

您看是否如此?

居士甲】您这样解,是对印光大师说法的进一步阐释,即净土法门是略偏自力的法门,达到这一标准,百分之百往生,随喜!

我的看法是,净土法门是偏他力法门,没有印光大师说的那么难。为什么呢?如果是偏自力法门,在其他法灭后,“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对众生来说,意义就不大了,因为那时的人基本都达不到印光大师说的标准,如果佛是为了种远因,留任何一本经都可以种远因,不必独留《无量寿经》。既然留下,就不是为了种远因,是为了众生一世得度。

标准和行持是两回事,前者理论,后者实践。现在信众主要是对标准弄不清楚,不是行上不精进。

我不是要说服您。我是希望,能将我的看法和您的看法均附上,为修行人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别无他意。

法师乙】随喜思考!有往生信愿,坚定求生净土,不废净业福善就好。不因标准理论认识的问题而于此起障。

六、附辩(二)

居士丙】照居士甲这么说的话,大家平时可以尽情造孽,如像学诚这样的,只要临终能发信愿心就能往生啦?那因果定律成虚设了吧?极乐世界成了特收垃圾人的地方啦。大恶人能往生,恐怕不易,一是临终前要有大福报遇到大善知识开导,二是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罪行并能发自内心诚恳忏悔,但这感觉有点像拿自己的慧命赌博了。作为净土宗的祖师,印祖绝对不会提倡大家有这样的侥幸心理来赌往生大事,所以印祖整部《文钞》都是提倡“深信因果”“敦伦尽分”,这是符合佛意的。印祖说的往生标准比起通途法门已经很低很低了,“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敦伦尽分”是学佛人最最起码的标准啊!一个杀盗淫妄的人除非过去生修的善根福德很大很大,否则很难“深信”的,更不要说“切愿”了。

法师乙】是的!关键是要临终时“心与佛顺”,才能“感应道交”,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不能现生往生净土。“心与佛顺”是一种现“果”,正因是净业三福、信愿念佛等。如果今生平时逆背净业三福,不孝父母乃至放逸作恶,心与佛背,不可能由此感生临终时“心与佛顺”。经中所说平时严重作恶的下品下生者临终能“心与佛顺”,其正因必是过去生的净业三福、信愿念佛等善根福德,且是极强善根福德,否则不可能突破现生的浊恶重业重习、近业近习而现行,这是极端稀少、侥幸的事情。不应将这种情况当作常规可行而倚重、凭恃,否则是滥认因缘,如同守株待兔。

正如本愿法门理论说净土法门是“恶人当机”,平时放逸作恶者更能深心放弃自力凭恃而全心依靠阿弥陀佛,而平时持戒修善者因有自力可凭恃则难以做到全心依靠阿弥陀佛。这是错认因缘。放逸作恶者多对三宝、因果不深信(否则不会放逸作恶),且多凭恃自己的财力、体力、势力等自力,不一定就会深心放弃自力凭恃而全心依靠阿弥陀佛。能深心放弃自力凭恃而全心依靠阿弥陀佛,正因是今生或宿世的佛法正见、净业福善、信愿念佛等。放逸作恶可能成为一个缘,引发宿世惭愧谦下、信靠阿弥陀佛的业习现前成熟,但不是正因,且极稀有难得。如同有破产穷人跳崖自杀,挂在崖间树上没死,却发现崖间山洞藏有大量金银财宝,由此大富。跳崖不是发现大量金银财宝的正因,只是一个缘,引发过去生大布施的福德业因成熟,这个引发是极稀有难得的。如果认为跳崖是发现大量金银财宝的正因,倡导跳崖以求发财,是为极端愚痴。“本愿法门”的错误与此类同。

又如藏密格鲁派、应成派伪中观见认为“空故缘起”而否定阿赖耶识缘起,也是错认因和缘。因为空性是缘起的无障碍增上缘,不是正因,否则缘起应无差别,不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为空性没有差别。更多相关辨析可参看附件文稿:

《辩破应成派的辩论记录(核心宗义)》

https://www.zhengxinfofa.org/2560.html

(摘录){格鲁派讲“空故缘起”,也是似是而非的。因为“空性”在四缘(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中属增上缘,在六因(相应因、共生因、自种因、遍因、报因、无障因)中属无障因,不是“因缘”,不是相应因、共生因、自种因、遍因、报因。“空性”不障碍缘起生灭,但也不能决定缘起的生灭,更不能决定缘起的差别。业可能被忏悔对治、邪见毁坏,业是否感果、何时感果,不由无自性、空性决定。仅仅空性不能生发缘起及决定缘起差别,还需依他起性。}

《交流讨论类编10:藏密邪法辨破(2018年)·(四)》

https://www.zhengxinfofa.org/2242.html

(摘录){您说:“遍计所执相是有好的作用的,比如经部、有部所提出的极小的方分和极微的刹那(的常法性)就是遍计所执,但它可以引领我们走向解脱。”这是似是而非的认识。现代一些科学人士也认为有最小粒子(极微),他们由此走向解脱吗?经部、有部的极微观不障碍小乘解脱,但并非由此引领走向解脱,引领走向解脱的是“无我”正见、八正道等,不可错认正因。另外极微本身是虚妄法执,障碍大乘解脱。怎么由此喻证“遍计所执相是有好的作用”?……将无障因混滥能生因,错认正因,取舍便生偏差。这种因缘逻辑的混滥很隐蔽,会弥散影响知见和行为的多方面,宜特别省思明察。}

居士丙】所言极是!特殊个案不可作为普遍往生标准。还是要严格依佛和祖师给我们开示的“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净业三福,敦伦尽分”,给自己种下“具足信愿”的资粮,行持上“持戒念佛”,才能“心与佛顺”,与佛在一个频道上,感佛接应。

看到有文章说:“从另一个角度说,只要‘信愿行’在,‘贪嗔痴’和‘杀盗淫’干扰不了往生。换句话说,往生并没有印光大师说的那么难。”这忽略了“贪嗔痴”和“杀盗淫”是绝对会障碍“信愿行”的,否则佛为何要让我们修“净业三福”?他这种说法严重背离佛言,有“本愿法门”嫌疑,会误导人的。

法师乙】正如戒律有开、遮、轻、重差别,因缘也有亲(正)、疏(助)、轻、重差别,一般人多对经律粗疏乃至断章取义而对此含糊不清乃至混淆错乱,甚至故意以此作借口而放纵烦恼、违戒滥行,是为可悲、可惜!末法时代一方面宜倡导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另一方面宜倡导以经为则、以戒为师,否则契机易行的净土法门可能被歧解扭曲为难行或邪行。

居士丙】是的!我虽然是居士,在家人有诸多不便,但我非常赞成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还是要尽量按照佛所说的行持,尤其是戒律。虽然不能一下子做得很好,但内心里起码还是有约束感的,而且世人也会以这些标准来监督修行人。自己都做不好,如何影响家人进佛门呢?尤其是出家人,稍微懂点起码的因果哪里还敢无惭无愧地胡作非为呢?世间人还讲究“慎独”呢,何况是出世间佛法!

当初印祖为什么极力提倡“敦伦尽分”?我看到印祖说过的,他有一次去一个居士家,媳妇和婆婆合用一个佛台,媳妇打扫佛台灰尘的时候只打扫自己用的一半,婆婆用的那块居然不打扫。连婆婆用的佛台都不能打扫,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吗?恐怕很难哟!

法师乙】是的!“连婆婆用的佛台都不能打扫,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吗?恐怕很难哟!”如果到死不能深切知错、悔过,那么必定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不只是“恐怕很难”而已。因为违背净业福善,是障碍往生净土的正因,对往生净土必定产生干扰、妨碍,除非恳切悔过,翻恶为善。

宿世善根启发而深切信愿念佛,可能突破五逆十恶的障碍而往生净土,但如果由此认为违背净业福善乃至做五逆十恶并不妨碍信愿往生净土,那么是错解因果,很容易落入“本愿法门”或近似“本愿法门”的放逸滥行(如同五十步与百步)。这如同看到有人大量吃砒霜后被人救治而恢复健康,就倡说大量吃砒霜不死人,是愚痴滥说。因为砒霜是毒药,大量吃砒霜必定导致死人,除非有特别因缘得到对治。同理,违背净业福善乃至五逆十恶,本性是恶,如同毒药,必定干扰、妨碍往生净土,除非有因缘能恳切认错、悔过、翻恶为善(下品下生者临终恳切念佛也是翻恶为善,且虽然侥幸往生净土,也是下品)。

别别因感别别果,于此了生死或堕恶道的升沉攸关大事,不应含糊混滥乃至自欺欺人。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这是古人经验之谈,何况现今末法时代。

居士丙】是的,不能走极端,不能自说自话,既不能把往生说得很难,导致很多净土行人失去信心,但也不能搞得那么容易。虽说《观经》里有恶人往生的说法,但如您所说“如果由此认为违背净业福善乃至做五逆十恶并不妨碍信愿往生净土,那么是错解因果”。

《净土圣贤录》里面很多往生者不但具足信愿,也做很多善事并能力行“净业三福”作为往生资粮的。

法师乙】以经为则,宜应以经解经,综合会通,不应断章取义,偏狭推断,违背余经。《观无量寿佛经》说五逆十恶者临终恳切念佛忏悔、求生净土,可以下品下生往生,同时前文说了“净业三福”,并说:“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另外,《无量寿经》说:“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其中所说“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应是往生净土的最少正因、最低信愿行条件,否则尚且不能于净土“胎生”,何况“化生”。五逆十恶是逆背这最低信愿行条件的,必定妨碍往生净土。至于《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所说五逆十恶者临终恳切念佛忏悔而往生净土,正是在临终具足了信愿行条件(恳切念佛忏悔即是“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是由其宿世强大善根福德侥幸现行而突破五逆十恶的妨碍,并非五逆十恶本身不妨碍往生净土。

平时放逸滥行,不能“犹信罪福,修习善本”,寄望临终十念往生净土,是如守株待兔,多成痴心妄想。但是能寄望临终“十念”往生净土,也是善根,从恶道出来以后能由此增上,必定当在某世往生净土(也即必定会在某世树立正见,不认为五逆十恶不妨碍往生净土)。如《无量寿经》说:“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卷下)《阿弥陀经》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七、附辩(三)

居士丁】(一)“一心不乱”不是往生净土的门槛,而是上品上生的条件,印祖说得很明白了。

(二)您说“往生净土以深信切愿为必要根本,以适当净业善行为重要辅助。净业善行是长养深信切愿的正因,并可助成高品往生净土。”我赞同,除了这句——“净业善行是长养深信切愿的正因”。就这段上下文本身来看,作为辅助的因素竟然成了正因,逻辑上就很奇怪,有些牵强。

深信切愿的正因我不能确定,但不妨从因果角度出发去分析:深信切愿者或宿世或现世必然种下了不小的净业善根,善根不够,佛在世也没办法,也说服不了(最基本的信佛问题也同理)。再说两点参考(印祖原文不记得了,但大意我非常确定):1.印祖说能深信切愿的是有特别大的善根者;2.不信或信心不够怎么办?印祖说是业力障蔽了,并提出念佛消业的解决之道,而不是说靠净业善行去解决(我认为这只能作为辅助)。另外,上文谈到往生净土,只提深信切愿,却没有提到念佛这个根本正行,而信、愿、行三者是不可分割而且是互相促进的。按上面第2点说的,三者可能形成了闭环循环关系:愿不够是因为信不够,行不够是因为愿不够(这两句算是常识了),信不够是因为行不够(所以印祖说解决之道要靠念佛——即根本的行)。

(三)关于菩提心往生问题,印祖在《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中有明确开示,全文如下:“《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胆大心粗,不足为训。”

最后,文稿中师友们引用了不少《文钞》并且深入讨论,我很欣喜和赞叹,谈一点自己看法和体会:

印祖的风格是中道圆融的,关于往生门槛的判定也是一样,不高不低,恰到好处(以净空为代表的过度拔高往生门槛,而“本愿法门”又过度压低,属于两个极端)。这一点,作为先后接触净空、“本愿法门”、《印祖文钞》的我深有体会,对往生信心的心路历程犹如过山车,最终《文钞》终让我安心。印祖观机说法,对信心不足者,强调往生之易,宽慰“你”也有份;对放逸者,提醒往生不是“你”想当然的那么容易,“你”要精进。有些人断章取义,为己方偏颇观点拉虎皮(典型的就是“本愿法门”邪徒),如果不读《文钞全集》,就很有可能被忽悠了!所以,最后想说,《文钞全集》一定要尽量去读,至少认真读一遍,会惊喜不断。

法师乙】很好的辨析、提示!其中说“就这段上下文本身来看,作为辅助的因素竟然成了正因,逻辑上就很奇怪,有些牵强”,原文是说“净业三福”是往生净土的辅助,是长养深信切愿的正因,并非矛盾。否则,《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如何理解这“正因”名义?

另外,如果深信切愿与念佛“形成了闭环循环关系”,那么往生净土似乎根本不必需要“净业三福”,这可能正是“本愿法门”观念或近似观念阴魂不散的底层背景。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程度自然能产生深信切愿(因为念佛与深信切愿“形成了闭环循环关系”),那么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便不成立。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程度也不一定能产生深信切愿,那念到什么程度可以?

居士丁】您提的问题很好,引发弟子深入思考分析,以下供参考,请指教:

您文稿第四部分标题以及该部分开篇概述原文就是“净业善行”,而不是“净业三福”,只是接下来展开论述的时候引用了佛经中“净业三福”内容, 二者名称不同,含义可能也不同,混为一谈增加了辨析的复杂性。佛经原文是“三福”,说成善行也不严谨。“净业善行”让人易以为是放生、救助病苦之类的善行。现在就基于您最新说的“净业三福”作为前提,讨论“净业三福”到底是不是长养深信切愿的正因。查看“净业三福”内容(“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很明显是佛弟子通行之准则,并不仅限于修净土法门的佛弟子。需要强调的是,“净业三福”虽然冠名“净业”二字,但里面根本没有提及西方极乐、阿弥陀佛之类的净土法门相关内容,说这是“长养(净土法门)深信切愿的正因”,因与果不对应,逻辑上说不通。如果改为是“长养往生净土的正因”就说得通,修干净的业(净业),生干净的土(净土),因与果对得上号。

综上,“净业三福”之“净业”,应该不是单指净土法门之业,而是泛指干净之业。以我的理解,世尊在净土佛经中特提出这看似与净土法门无直接相关的“净业三福”,恰恰是印证和提醒作为特别法门的净土法门与其他通途法门的共通之处,即无论修何种法门,除了本法门独特不共的行持(比如净土法门就是念佛)外,还都应当修干净之业,作为日常生活修行准则。因此,我完全赞同您说的——“净业三福”是往生净土的辅助,并可助成高品往生净土。

关于“净业正因”中的“正因”,《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显然,这段经文中的“三福”“三事”“三种业”“净业”“净业正因”指的是同一件事,义同名不同而已。“正因”通常解释为主因,以上经文中“净业正因”等同“净业”,因此,此处的“正因”略去不解释也不影响理解经文。

“净业三福”的确不是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正如您说的——“净业三福”是往生净土的辅助,并可助成高品往生净土。但这并不意味着往生净土根本不必需要“净业三福”,这个问题,经文和祖师大德们早给出了答案,您的文稿中也有精彩辨析,我就不啰嗦了。

我说信、愿、行(行的核心是念佛)三者可能形成了闭环循环关系,是突出三者的一体不可分割性以及针对您文稿而强调念佛的重要性,不是排斥念佛之外的善行,误以为行门只要念佛就万事大吉了。就像别人问咱,杀生、邪淫是不是也可能往生净土?答案当然是。但这显然不是咱鼓励杀生、邪淫。

“本愿法门”之流断章取义、孤取佛经祖语片段乃至只言片语,问题在他们自己,怪不得别人。这样操弄,再好的佛经,再中道圆融全面的祖师开示,也会被邪徒剪裁加工“为我所用”。另一个极端——净空之流同理,比如片面拿“净业三福”之类的恐吓信众,过度拔高往生门槛。而且这两个极端,纠偏其中一个,正好会被另一个拿去背书,难道我们就因此投鼠忌器不纠偏吗?要说底层背景,乱象邪说愈演愈烈的末法时代就是最大的背景,众生善根浅薄,易与邪法相应“契机”,稍有不慎,总有一款邪法能让人入坑。

我说信、愿、行(念佛)三者“可能”形成了闭环循环关系,没有下绝对结论。我当然并不认为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一定能产生深信,禅定功夫足够深的人念什么都能一心不乱。您引用的蕅益大师著名开示早就澄清了。印祖对治信心不够的主药就是加强念佛,从这一点来说,闭环循环关系能自圆其说,或者说有一定道理。这个关系能走通走顺,可能还需要加一个前提,即有一定的信的基础,然后通过加强念佛,让信根茁壮成长,念至一心不乱必然能达成深信。好比先得有些火种,再猛力煽风添柴,火势必然能旺起来。如果火种太小甚至一点都没有,那再怎么煽风添柴也无济于事。佛法本来就不好量化,也难以给出标准细致的模版,因为各种因素交织,每个人情况也不一样,就像印祖提到往生品位时说的:“然西方九品,乃大概而论,实则一品俱有无量百千万亿品。”(印光大师《文钞》三编下册《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信、愿、行的关系,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的这几句话看似有些闭环循环关系的影子,如下:“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需要指出的是,持名妙行满所愿而证所信,不一定非要等往生之后才能达成,因为有些人持名念佛到一定程度就得到了必然往生的消息,身虽在娑婆,名已标极乐,这样的实例不少。好比已经收到了大学通知书,就等去报到,当然可以算作是愿望已达成了。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如何提升信心,印祖开的药方不是修“净业三福”,更不是很多人想当然地钻研教理、博览经论之类的(虽然印祖也教导念佛人对净土法门要有基本的了解,提倡学习净土经典,但印祖认为净土教理深不可测,但表征简单易懂,一般人没什么好钻研的,靠钻研文字也不可能通达,抓紧实修才是正途,更是极力反对在对净土信心不坚固的情况下博览)。可参看:

《印光大师:广泛研阅经论的时机》(唯有思归 2017-11-29)

https://mp.weixin.qq.com/s/6owxxAryVqWO4UtAZ3HJ6w

关于菩提心,补充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的经典论断:“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蕅益大师与印光大师两位祖师对菩提心的阐述一致,比通途解释更丰富或者说有延伸(不能以此认定祖师们否定了通途解释),信不信全在各人。

长期以来,我的一大感慨就是,我们今天的几乎所有困惑或争论话题,大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比如文稿讨论的“一心不乱”问题),祖师们早就给出了答案(不是贬低佛经,整体来说,佛经比较笼统、深奥,没有祖师开示细致、易懂,否则大家直接读佛经岂不省事?再说了,祖师正是解释佛经的权威),但世人要么不去看,要么看了也不信,辩来辩去好不热闹。有这工夫,好好读读祖师原著第一手资料不好吗?我也不是完全反对辨析辩论,否则我也不会参与进来。实际情况的确是一些老生常谈问题困扰大众,不得不反复去说、去辨析、去以正视听,能帮一个是一个。至于效果如何,关键还是在于受众,这也是无奈的现实。我一向倡导净土行人认真研读净土祖师著作打牢知见根基,尤其是《印祖文钞》。如果人信不过祖师,那更不可能信得过辩手你,何必浪费时间辩论。在信得过的前提下,大家再讨论、辩论才有意义。可参考:

《学佛不依止祖师,非狂即痴!极可能走偏入邪》(之西舫主人2020-08-26)

https://mp.weixin.qq.com/s/xCVc4VunQGFE1L7WWDawsg

关于文稿提到的胎生边地疑城问题,大安法师有详细介绍和论述:

《边地疑城》(济南融法2017-09-24)

https://mp.weixin.qq.com/s/wAvm7kcjA4GSdZfmmr_jaQ

最后,附几篇印祖极佳开示集锦:

《印公:五逆和诽谤正法者临终也可能往生》(之西舫主人2023-02-03)

https://mp.weixin.qq.com/s/mVpFpjtvGXSs_WLLIgC1BQ

《念佛人该如何对待“诵经、持咒”?请看印公精彩答疑!》(之西舫主人 2022-12-13)

https://mp.weixin.qq.com/s/0R4HwOtqi7KegBv0xtjqtg

《印公:修持须活泼泼地,一门深入不可尽废余门》(之西舫主人2022-11-16)

https://mp.weixin.qq.com/s/8Zx2GvOcuOZG0_NJkouTcQ

《印公答疑|担心定业现前横死不能往生的人看过来!》(之西舫主人 2022-11-24)

https://mp.weixin.qq.com/s/kPZ-uyHi3NNWSu6UhHkptA

《印光大师苦口婆心叮嘱以古为师》(之西舫主人2019-12-10)

https://mp.weixin.qq.com/s/odMotHeZcehNyvlTroaO4w

法师乙】随喜思考!感谢分享!辨析几个概念:

(1)“净业善行”即指“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即是“净业善行”,如您所说“查看‘净业三福’内容,很明显是佛弟子通行之准则,并不仅限于修净土法门的佛弟子”。放生、救助病苦之类的善行正属第一福中的“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2)“‘正因’通常解释为主因,以上经文中‘净业正因’等同‘净业’,因此,此处的‘正因’略去不解释也不影响理解经文”,“正因”是指正顺之因,是相对于逆因、非因、疏缘等安立的概念,并非通常解释为主因。“正因”中可分主因、次因。经文往往微言大义,略去概念则可能丧失大义,宜应严谨辨析。

(3)“杀生、邪淫是不是也可能往生净土?答案当然是”,这近同“本愿法门”的邪见。应说:“杀生、邪淫必定不能往生净土。但杀生、邪淫者可能往生净土,因为杀生、邪淫者可能忏悔杀生、邪淫之业,并可能有深信切愿和其他福善感引往生净土。”杀生、邪淫逆背“净业三福”,是往生净土的逆因,必定不能由逆因生正果。杀生、邪淫者的本体阿赖耶识则是无记法,承载善恶业因,可能由其中善业因感引往生净土。宜应适当明辨因缘概念,否则容易混滥邪见邪法。

问一个问题:

您说“‘净业三福’的确不是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而《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无量寿经》说往生净土“胎生”的最低行持要求:“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如何不矛盾?

居士丁】感恩指教,我长话短说:

(1)经文“三福”,您改为“善行”,还说二者等同,我实难苟同,除非您拿出佛经或祖师开示明确的证据,证实二者等同,否则就是自立章程了。这个再讨论下去没有意义。

(2)这个我本来也有些迷糊,感恩您指教解惑,您的解释顺畅合理。

(3)我举的问题,问有没有可能,没有列出前提,就是开放式的。前提有一切可能,包括您说的情况,所以我回答说是,是有可能往生。我不认为我表达有问题,结合上下文,我相信一般净土莲友不至于误解。本愿法门思想也不是说通过造恶来作为往生的因,其实他们也承认信愿念佛才是往生的因,只是他们的信愿念佛与正法有天壤之别。他们就是把弥陀第十八愿称为“弥陀本愿”——最根本、最核心的愿,故曰本愿法门。其思想形象地说就是,只要信了一秒、愿了一次、念了十念,当下就已经取得往生门票,万事大吉,临终必定往生,再造任何恶都有“弥陀第十八愿”兜底,弥陀都会摄取不舍。

(4)《观无量寿佛经》下三品往生的都是些什么人?都是无有惭愧的造恶者,乃至五逆十恶的罪人,相信大家都有印象,我就不贴出经文了。这些人哪来的“净业三福”?您列出佛经,得出结论说我矛盾,我倒是认为您没有圆会经意,也可能误解了经意,或以此经非彼经,以此经句非彼经句。对您的诘问,我水平、精力和兴趣有限,不细致展开辩论。

如果把“净业三福”作为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这就是把净土法门偏向自力了,偏向极致就是净空之流的思想。自力与他力,不可偏颇任何一方,本愿法门和净空就是两个极端,殷鉴在眼前,值得我们警惕,不要不知不觉中成了他们的“队友”。

最后附上印祖两段开示:

“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声,或止数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如来称此净土法门为难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圆顿直捷、广大简易,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法师乙】随喜思辨!进一步辨析如下:

(1)“净业三福”与“净业善行”内涵所指实质相同,我已引您先前所说为证。不然可举出有何实质内涵不同。

(2)后文详解“正因”大义。

(3)造恶不仅不是往生净土的正因,且是逆因,即妨碍往生净土,应尽量乃至极力避免(有犯则惭愧忏悔),至少应在临终前深切忏悔,否则必定不能往生净土。而“本愿法门”认为“恶人当机”,近于认为造恶是往生净土的正因。您说“杀生、邪淫也可能往生净土”,与某人所说“只要‘信愿行’在,‘贪嗔痴’和‘杀盗淫’干扰不了往生”,都近于认为造恶不妨碍往生净土,容易引发造恶无妨、不必忏悔的心行,非常亲近“本愿法门”邪见邪行,是“本愿法门”观念或近似观念阴魂不散的大后门,宜应严密堵死。

(4)下三品往生者,虽然现世恶业深重,但如果没有宿世强大的“净业三福”,怎么可能临终值遇善知识开导?怎么可能临终深切信受净土法门而深切念佛?另外,临终深切念佛、忏悔罪业,即是随顺“净业三福”中的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不犯威仪、深信因果等。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说:“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瞋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矣。”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一函遍复》说:“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郑琴樵居士书》说:“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往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归宗精舍同修净业序》说:“凡修净业,一切善信,必须力敦伦常,恪守己分,戒杀吃素,清心寡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吴淞佛教居士林发隐序》说:“凡学佛修净业之人,必须力敦伦常,恪尽己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唯其无愧天职,方立学佛基址。进而敬受三归,谨修十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莫作、奉行,当在起心动念处论;若徒在事实上论,则是自欺欺人矣),戒杀护生,爱惜物命,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如是之人,世间之宝,生获令名,没归佛国。”

印光大师这些言教明显将“净业三福”作为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吧?

我试着通解先前问题并圆会经义与祖师开示:

从广义来说,往生净土的深信切愿是基于对净土教义一定程度的正见慧解,要由善福来引生、滋养,与善福相资相成、辗转增上,所以说“净业三福”是长养“深信切愿”的正因。

如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说:“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7/T37n1762_001.xml#pT37p0367b070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8/T08n0235_001.xml#pT08p0749a2710

《大乘义章》(〔隋〕慧远法师)说:“福能资助,慧能导达,资导不同,略有五种:一、资导相生,唯望未起。已生之福,资未起智,令其得生。已起之智,导未生福,令其得起。二、资导相成,义在同时。同时之福,资同时智,令其明净。同时之智,导同时福,令其坚固不可破坏。三、资导舍相亦在同时。同时之福,资同时智,于空不着。同时之智,导同时福,于有不染。四、资导得果,其义宽通。以宽通故,一福起时,能资已生、未生智慧,令近菩提。一智现时,能导已生、未生之福智,悉令近果。良以诸行共牵一果,故彼福智一一现时,资导一切。五、随行前后以说资导。福行先生,智慧后起,以先生福资未生智,令其得生;以后生智导先起福,令出生死,趣向涅槃。资导如是。”(卷第十二)(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4/T44n1851_012.xml#pT44p0709a2910

从狭义来说,“净业三福”中的“读诵大乘”包含读诵净土法门经典(净土五经一论),兼及净土祖师著作(如《净土十要》《印光法师文钞》等),直接正对增长往生净土的信愿,是引生往生净土深信切愿的必要正因。

但为何净土祖师说深信切愿是往生净土的根本,而不说“净业三福”是往生净土的根本呢?且为何说持名念佛是往生净土的正行,而说持名念佛外的“净业三福”是助行呢?

因为“净业三福”是宽泛的,如果没有引生往生净土的深信切愿,那么再多“净业三福”也不能往生净土。如同没有生火,再多柴草也不能煮水做饭。往生净土的深信切愿要由相应的“净业三福”作为正因来引生,一旦引生深信切愿后,在深信切愿的摄持下,宽泛的“净业三福”也都成为往生净土的资粮。譬喻来说,如同古代生火做饭,由钻木取火或打石取火,先要由易燃的火绒、草叶等取火,不能由一般块木乃至湿木取火,但取火增盛后,一般块木乃至稍湿木柴也是增火燃料。所以说“往生净土以深信切愿为必要根本,以适当净业善行为重要辅助。净业善行是长养深信切愿的正因,并可助成高品往生净土”。

持名念佛可随时随处做,简便易行,在深信切愿基础上可兼容“净业三福”,如可直接兼摄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劝进行者(身教胜于言教)等,且可成就定善或近于定善,超胜于一般“净业三福”的散善。如《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所以祖师们多以持名念佛为往生净土的正行,以持名念佛外其他“净业三福”为助行。虽说是助行,在深信切愿的摄持下也是往生净土的正因,再加上“净业三福”是长养深信切愿的正因,所以经说“净业三福”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您看这样理解是否融通?

居士丁】感恩您引经据典的指教,让我受益。但针对您的说法,我不能完全赞同,还有些观点您绕大弯子证明,感觉比较牵强,具体就不一一反驳和辨析了,大体随便说一些吧,算是此次参与辨析的结语:

如果按您之前对“正因”的解释——“‘正因’是指正顺之因,是相对于逆因、非因、疏缘等安立的概念,并非通常解释为主因”,那么,我认同“净业三福”是长养深信切愿的正因(就算不看您列举的那么多论据和辨析,我也认同),而且按此可以同理延伸,一切善行都可以说是长养深信切愿的正因。说来说去,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了。辨析佛法,还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词和惯常的解释来言说比较好,可免去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论。

辨析佛法,引经据典是好习惯,但人们往往会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而孤取对自己有利的佛经祖语,就像他力派(“本愿法门”为代表)与自力派(净空为代表),双方都能找到有力论据,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就是因为先入为主的成见太深,不肯、不愿否定自己坚持的“真理”——竟然错了。凡夫习性,大抵如此。

归根结底,对经典还是要看全貌,这样才能避免孤取之弊。比如净土五经,各有侧重和发明,甚至一部佛经前后文发明也不同。至于祖师著作,祖师之间、祖师自己对同一问题的说法也往往不同,比如《印祖文钞》就是如此,有些开示看起来似乎矛盾(比如自力、他力的问题)。这就需要读者深思琢磨,为什么祖师此时(对张三)这样说,彼时(对李四)又那样说?简言之,观机施教,对机说法,对症下药而已。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可能会拿佛压祖,以为祖师“打架”、祖师自相矛盾。

法师乙】“归根结底,对经典还是要看全貌,这样才能避免孤取之弊”,确实如此!所以我先前说“以经为则,宜应以经解经,综合会通,不应断章取义,偏狭推断,违背余经”。对祖师大德著作也宜如此,尤其宜应基于佛经来理解祖师大德著作,否则可能误解祖师大德文义或偏执机缘之语,如“本愿法门”对善导大师的著作误解、偏执而成邪。另一方面,也宜应参考祖师大德著作来理解佛经义理,避免浅解、误解佛经。相关辨析可参看附件文稿《论“以经为则”》(https://www.zhengxinfofa.org/3700.html)、《关于汉传教法的交流讨论之二》(https://www.zhengxinfofa.org/1648.html)。

居士丁】您说的我基本赞同。最后说两点:

一、对祖师,我认为应该依止而不是参考。对祖师看似与经或与其他祖师、与祖师自己之前开示不同的“创新”,宜体会祖师的苦心(对机说法、时节因缘、利弊抉择之类),而不是认定祖师错了。至于大德,别说当今名副其实的很少,纵然再厉害、再名副其实也不可以依止,只可做参考。知识分子对祖师的信心和景仰普遍不如文化不高者,“祖师不是佛,祖师也会错,只能做参考,还是要以佛说为准”云云,看似更理智、更智信,实则失远大于得,最终结果往往还不如一心靠倒祖师、对祖师“一往情深”的所谓愚夫愚妇。还有,知识分子什么事都想搞通个理,不研究个所以然就不安心、不信,考据、逻辑推理、条理梳理井井有条,这本不是坏习惯,但对佛法也全盘照搬这套做法是行不通的,往往过犹不及,落入世智辩聪的窠臼。佛法重在实证,没实证前,不可说,没法说得太多,自以为搞懂了、通达了,可能只是隔靴搔痒,不外乎文字边事。各群体各有各的习气,知识分子掌握更多话语权,如缺乏自省,习气发作,危害更大。

二、弘扬佛法,答疑解惑,对机很重要,要对症下药,要有侧重点。面面俱到地去说看似周全,只会事倍功半,效果肯定还不如捡择侧重点说。这方面,《印祖文钞》有极佳示范。比如,对信心不足者,印祖会侧重他力之说,乃至拿下三品往生来宽慰,而不是面面俱到同时又强调“净业三福”之类的。同理,对盲目自信放逸者,开示就相反。面面俱到,有时客观上就成了抬杠。比如,张三教导挑食的孩子什么菜都要吃一点,李四非要来一句:“有毒的不能吃哦!菜吃太多了也不好哦!”

法师乙】感谢提示!所说有理,但如果有人将此用在对待莲花生、宗喀巴等藏密祖师上,岂不糟糕?何况对祖师言教可能误解、偏执。谨慎来说,对人、法都宜适当全面了解、思择,否则只是靠宿世善业侥幸了。相关辨析可参看附件文稿《论藏密祖师和教法》(https://www.zhengxinfofa.org/3790.html)、《论以经为则与实修》(https://www.zhengxinfofa.org/9263.html)、《论依佛戒与依祖师》(https://www.zhengxinfofa.org/4239.html)、《论依佛戒与依祖师之二》(https://www.zhengxinfofa.org/4305.html)。

居士丁】这个话题以前我们探讨过,您以前也是这么担心,我当时说过,祖师指的是佛教祖师,当然不包括喇嘛教的祖师。

“对人、法都宜适当全面了解、思择,否则只是靠宿世善业侥幸了。”——非常赞同!果必有因啊!佛在世也有人不信佛。有些邪徒,明明黑的就认作白的,就是不回头,根源还是在于善“因”的缺乏。

有时候我也困惑,是不是一切都是注定的,包括注定有的人精进、有的人懈怠?有的人命中本来有劫难,但注定了他能遇到佛法消解了?突发偶然的事件也是注定的?佛能看到未来,是什么原理?是不是一切注定的,所以佛才能根据因缘提前看到结果?

我以上不是通常说的宿命论,我没有否定命运可改变,我困惑的是改变命运这一行为本身是不是注定的?您应该会明白我意思。

法师乙】因缘果报是复杂的,有十因、四缘、五果。如《瑜伽师地论》说:“因等差别者,谓十因、四缘、五果。十因者:一、随说因;二、观待因;三、牵引因;四、生起因;五、摄受因;六、引发因;七、定异因;八、同事因;九、相违因;十,不相违因。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五果者: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离系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卷第五)(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30/T30n1579_005.xml#pT30p0301b0901)(《俱舍论》《大智度论》等论典简略说为六因、四缘、五果)

并非一切由宿世业因决定。如佛性非果报法,不由业因决定。又如士用果主要由今世现前行为产生,不由宿世业因决定。人的心念受业习、烦恼和佛性等流善智的综合影响,并非由宿世业因、业习完全决定。所以“改变命运这一行为本身”不一定是决定的。

宿世业因对人的命运影响很大,但宿业可以由人今世的努力而对治或增长,且百千万亿宿世善恶业因成熟的先后也可由人今世的努力或共业外缘的变化而改变。善恶业种在众生阿赖耶识中有影像,所以佛能看到未来。有的重业成熟的时处情况是决定的,佛可作决定悬记。有的业的成熟是不定的,可能随缘变化,佛也知道不定。

如《优婆塞戒经》说:“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若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众生行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后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卷第七)(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4/T24n1488_007.xml#pT24p1070b2711

《大智度论》说:“二种业:必受报业,不必受报业。必受报业,不可得离,或待时、待人、待处受报。如人应共转轮圣王受福,待转轮圣王好世出,是时乃受,是为待时;待人者,人即是转轮圣王;待处者,转轮圣王所出处。复次,是必受报业,不待技能、功勋,若好若丑不求自来,如天上生人福乐自至,地狱中人罪苦自追,不待因缘,此业深重故。复次,必受报业,如毗琉璃军杀七万二千诸得道人及无量五戒优婆塞,如目连等大神通人所不能救;如薄拘罗,后母投着火中、汤中、水中而不死;如佛游诸国,虽出家行乞,不须膳供,而五百乘车载王所食,叶中生粳米,随饭百味羹。如是等善恶业必受,余者不必受。”(卷第二十四)(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5/T25n1509_024.xml#pT25p0237c2313

更多相关辨析可参看附件文稿《辨破藏密的业果观念》(https://www.zhengxinfofa.org/2403.html)。

不论因缘果报怎样复杂或感觉像宿命决定,善因乐果、恶因苦果、自作自受、不作不受的规律是始终一贯、丝毫不乱的,且佛性(真如、涅槃等)是不生不灭、恒常清净的。所以说“净业三福”是深信切愿、往生净土的正因,五逆十恶等恶行是深信切愿、往生净土的逆因,不应含糊、错乱,且应信佛并适当自信,以经为则,以戒为师,以人为辅,尽力止恶行善、培福养慧,回向往生净土而速证无生法忍,彰显清净佛性。

八、附辩(四)

法师乙】附件文稿(如上)增加了两则辩论(第六、七节),供参考,也请您看有什么偏差问题。

居士甲】《拨云见日:保持“临终正念”的两个途径兼论“横死”之人如何往生》(和光异尘2023-03-01)

https://mp.weixin.qq.com/s/Ga4XW4l5XDlgckRPnZtOjw

这是我的一些观点。印祖认为临终起嗔心,不能往生。我认为临终起嗔心可以往生,佛来接引时,嗔心转为正念,从而往生。我和他的观点差异很大。

法师乙】您说“佛来接引时,嗔心转为正念”,这个有什么前提因缘条件吗?

您说“印祖认为临终起嗔心,不能往生”,而您所引印祖文说:“痛则嗔心生,而佛念息;随嗔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岂有否定嗔心生而可能有因缘嗔心灭、佛念起?如果是“嗔心生而佛念息”的情况,您认为可以往生净土吗?“随嗔心去”,您认为会往生净土吗?

居士甲】佛来接引时,嗔心转为正念,因缘就是平时信愿持名。不用考虑临终状态,因为平时信愿持名,就具备佛接引的条件。临终佛没来前,心不乱更好;心乱(比如什么嗔念)也没关系,佛来之后,令心不乱,即息止贪嗔痴等乱心,然后往生。

佛来后,临终者再产生嗔心的现象根本不存在。如果存在,说明佛没“令心不乱”,这样佛就妄语了。

这是我和印光大师的看法不同。

法师乙】(1)您说“因为平时信愿持名,就具备佛接引的条件”,这平时信愿持名要达到什么程度可具备佛来接引?

(2)“佛来之后,令心不乱”,这个有什么前提因缘条件吗?

居士甲】(1)做到“摄生三愿”所要求的条件。

(2)做到“摄生三愿”所要求的条件后,不需要任何条件。

法师乙】“摄生三愿”所要求的条件,具体要求信愿持名达到什么程度?

居士甲】我没有可度量信愿的指数,目前我也没发现其他祖师有这样的指数。如果您有或者能设计出来,可推荐给我参考。我目前的测度方法:

一个人自问:自己信阿弥陀佛吗?信极乐世界吗?信阿弥陀佛接引吗?是真信吗?他自己内心回答真信,就是信具足。

一个人自问:自己愿意往生吗?真的愿意往生吗?他自己内心回答真的愿意,就是愿具足。

然后时常念佛或做其他功德回向,就是行具足。

以上具足信愿行,不论临终如何,必生。

法师乙】对于信愿,《无量寿经》“摄生三愿”说的要求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明〕蕅益大师)说:“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西方合论》(〔明〕袁宏道)说:“一者信金口诚言,决定当生故。二者信自心广大,具有如是清净功德故。三者信因果如形影,决定相随故。四者信此身形识,及一切世界建立,如阳焰、空花,无所有故。五者信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故。六者信一切法唯心,如忆梅舌酸故。七者信念力不可思议,如业力故。八者信莲胞不可思议,如胞胎故。九者信佛无量身、无量寿、无量光不可思议,如蚁子身、蜉蝣岁、萤火光同一不思议故。十者信此身决定当死故。若人具有如是信根,举足、下足无非念佛。故知‘信’之一字,通上、中、下。但信有大小,若无甚深信力,如无羽之鸟决定不得飞故。”

《彻悟禅师语录》说:“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矣。……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以勇猛行力,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虽闻种种紧要开示,都无一言所入,虽遭种种逆顺境界,曾无一念奋发,是为真业力深重,真善根轻鲜,则亦莫可如何也矣!”(卷上)

“自己内心回答真信”,“自己内心回答真的愿意”,凭什么?可靠吗?

如果一个人愿往生净土,有时念念佛,平时放逸纵欲,经常喝酒、吃肉乃至邪淫、妄语等,违背“净业三福”,而自许是真信真愿,自信临终必能被佛接引往生净土,这可靠吗?

居士甲】收到。以后,不要再发任何邮件给我。

九、附辩(五)

居士丙】《拨云见日:“令心不乱”的不可逆性兼论恶人往生》(和光异尘2023-03-02)

https://mp.weixin.qq.com/s/gTDb0yFi1dOWAsC5D3ZjBA

这篇文章应该是针对您跟他(居士甲)辩论写的,但又不肯跟您正面讨论,还不让您给他写邮件,那他为什么要说?他怕什么?

法师乙】他孤取因缘,偏狭解义。

居士丙】C居士跟我的讨论:

〖C居士〗他引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那一段,完全是掐头去尾、断章取义。若按他这么说,那佛直接放光去照就好了,众生不用修了。反正不管处于什么状态,只要佛光来照,全部转为正念,全部往生,六道众生早就度尽了。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扬佛下化之力第十六》(卷下):

“问:我闻弥陀愿力遍一切处,今观此说,但能救彼将入地狱及未命终之人,其已入者似不能救。如不能救,则知弥陀及诸佛愿力有不遍之处耶?

“答:子岂不闻‘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若知诸法尚不离于众生之心,岂离弥陀本体而愿力有不遍处耶?

“问:若尔,如何地狱之人长劫受苦,未闻有能救护者?

“答:子又当观今之市廛屠肆之内,聚生而杀,日夜不休,未闻有能止其杀者。杀因既不能止,狱报亦无能救。然则杀在彼而报在我,但因果难逃耳。岂弥陀愿力不遍,而地狱无救护者耶?譬如有人,颇知经义,合佛妙心,而于身三、口四等恶,承宿习故,不能灭除,因不灭故,其人命终之时,不遇善友提奖念佛,直入地狱;于地狱中受无量苦,虽受诸苦,善因不灭,于诸苦事皆能照察,触境知心,既知是心,亦知生佛一体,以一体故,即知正是如来微妙清净之身;由能觉了生佛一故,则当其人正受苦时,悉如梦事,了彼苦相即是菩提,此心淳熟无错谬故,又能促彼多劫地狱极苦之报一时轻受;其人于是虽受众苦,得无苦相,反起代受苦心,是以不求出离。以此妙解合佛心故,彼昔所曾供养之佛,乃至曾于名像所归敬佛,及经卷中所信解佛,或念弥陀机感相投之佛,彼佛则必如伊解境,还现如是广大如虚空量、威德炽盛光明之佛,相好神通,巍巍赫奕,至彼地狱最上之顶,垂臂弹指,慈音告敕,于其支体放大光明,其音随光直至地狱渊源之底。其狱所有铁城、铁门、铁网、铜柱,乃至刀山剑树、镬汤炉炭,一切苦具,承光照者,无不摧碎灰灭,如影如风,了无踪迹。又彼一切牛头马面、鬼吏狱卒,铜狗、铁鹰,铁蛇、铁嘴诸虫鸟等,承光照故,如菩萨相,慈视爱念。其受苦人,及同狱苦囚,忽得本心,增益善念,见彼光明,又闻告敕,如深井底仰望云汉,举眼上视,见佛胜身,踊跃欢喜,头面顶礼,悔过自责,与同苦者发菩提心,随光直上,至佛所已,摩顶授记,接足作礼,听佛说法,应念悟道。即能飞行,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同佛生处,如大菩萨,成无上道,教化众生,难可穷极。

“问:若从因果,则此佛光但照胜解之人出狱,众囚无与,如何一时同出?

“答:譬如有一恶逆之人,罹于官祸,入狱之时,由彼一恶为因,众过俱生,则必辗转累乎妻子、父母、亲戚、知识人等同受苦果,其善行人出狱之时亦复如是,岂不亦令同受苦者辗转生善,悉承佛力,皆生乐处?若此,则我弥陀愿力,实遍一切时处,岂特不能救护已入地狱众生耶?若谓狱报未尽,先欲使之令出,狱因无善而欲佛光下照,其可得乎?更能以彼省己,奚不自悔?

“问:若待狱报尽时佛光来照,我必报尽自出,何须佛光照耶?

“答:若非佛光,报尽虽出,于三恶道未知何生,则必各各自重至微,辗转历于多劫、多无量劫、不思议劫,方至人中,犹自贫穷下贱,癃残百疾,受诸大苦。又因求不得苦,恶念转甚,若无微善,还堕地狱。如盲入棘林,何由能脱也?若承佛光下照威力,则能转重轻受、转长短受、转多少受,又能一出地狱便生佛土。岂可言不须佛光照耶?若作此见,得大重罪。经云:‘假使大千世界满中大火,念彼佛者,直过无疑,何况一己之火而不可灭?’即此义也。又云:‘弥陀如来,悲心激切,乃至于无间狱大火轮中,代诸众生受诸苦恼,方便救脱,令生安养。’况未沦坠之人,而不救护?又云:‘彼佛慈力,普覆世间一切众生。于彼佛身刀斫、香涂,以慈力故,不二摄受。’是故弥陀愿力,下化众生,激切之心,于兹可见。何况以种种形,身同众生,于诸时处作化事者,实难可测。若不谛信,未可谓知法者。或谓‘众生全体是佛,未审谁是能救、所救者’,余只向他道:‘汝欠悟在。’”(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7/T47n1974_002.xml#pT47p0372b2301

〖居士丙〗对啊,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按照他的说法,还那么辛苦地持戒修什么?临终时反正有佛“令心不乱”。

〖C居士〗这才是完整的,根本就不是这个人说的那种意思。

〖居士丙〗看到了,“狱因无善,而欲佛光下照,其可得乎?”真想发给他去看看。}

法师乙】很好的引据辨析!

居士丙】他有公众号,掌握了话语权(即使给他后台留言,他不放出来也没用),只能任凭他断章取义误导大家,因果自负吧!

法师乙】他自认有真信真愿,临终必能得佛接引往生净土,大概不会在意这“小小”因果,何况他可能不认为自己根本有错。但如果基于偏见乃至邪见的自许“真信真愿”,如同外教徒信愿“上帝”接引往生天堂,大概是难以感得佛菩萨接引往生净土的,除非临终能起正念,深切念佛忏悔。

《无量寿经》说:“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对照这经文,他的情况大概是“以误解心,修诸功德(注:除了有时念佛、微信公众号正似夹杂地弘法,不知修诸功德情况如何),愿生彼国,误解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误解、错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注:不知程度情况怎样)”,不知能否往生净土“胎生”。其知见近于“本愿法门”邪见,其“真信真愿”是不可靠的,且固执宣扬,不听辩驳,自误误人,非常可悲!

居士丙】“他自许有真信真愿,临终必能得佛接引往生净土,大概不会在意这‘小小’因果”,这可不是小小因果哟,法上的错误比破戒更严重。因为破戒是个人受报,破见可是要误导很多人的,由此影响多人的慧命,那可是大事了。“何况他可能不认为自己根本有错”,有可能不认为自己有错,但从他截取《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一小段来看,想必整篇都看过了吧。如果都看过了,那还不认为自己有错就没办法了。如果他说的是正法,为何不容许别人提出异议呢?

《佛法指导生活:不两舌》(和光异尘2023-03-04)

https://mp.weixin.qq.com/s/vErst1PQDLQ68moZTVgtpQ

他今天发的这个文章不就是修“三福”吗?证明他还是相信因果的嘛!那还犟嘴说不修“三福”,杀盗淫妄到时候都能感应佛放光接引?

法师乙】他有一些善根,但知见偏狭,高慢执着,若有机缘反省改善偏见和慢习,或许能够建立深信切愿往生净土。

另外,就他的偏见和慢习来看,他写的这故事难说是否是“方便妄语”(“好心妄语”),如同以前高慢的月悟经常“方便妄语”编写自己的故事“立德劝善”。如他(居士甲)文说“我跟她搞对象的时候,吹牛说要挣大钱,这回终于吹成了”,显示习惯“吹牛”,不以为耻,吹牛、调侃文风似同月悟。

居士丙】是的,跟对象吹牛就是妄语。

法师乙】“吹牛”可能是妄语,也可能不是妄语,而是一般曲诈,要看具体怎么说的。正如他文章说的给领导告密,可能是两舌,也可能不是两舌,要看告密的内容。如果是有利于单位正常管理的合理告密,那么不属于两舌,而可能是合理尽忠利人的善行。例如《杂阿含经》说:“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见有两比丘,一名槃稠,是阿难弟子;二名阿浮毗,是摩诃目揵连弟子。彼二人共诤多闻,各言:“汝来!当共论议,谁所知多?谁所知胜?”’时,尊者阿难住于佛后,以扇扇佛,语尊者摩诃迦叶言:‘且止,尊者摩诃迦叶!且忍,尊者迦叶!此年少比丘少智、恶智。’尊者摩诃迦叶语尊者阿难言:‘汝且默然!莫令我于僧中问汝事。’时尊者阿难即默然住。”(卷第四十一)(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02/T02n0099_041.xml#pT02p0300b1802)摩诃迦叶尊者给“领导”告密,利益被告密者和团体,不犯两舌。

另外,他文说:“因为我坚守住了‘不两舌’,不做汇报同事一举一动的告密工作,我就有了‘不两舌’戒福,这个戒福,帮我化解了9年后的劫难。”这是对因果的肤浅认识、牵强附会。如果他原先那个公司没有破产,而他现在这个公司破产了,或者他在现在公司车祸残废或者被人陷害坐牢,那么是否可说他这“不两舌”使他遭遇劫难?他还认为“不两舌”有福吗?古往今来善人遭祸、恶人受福的事例多不胜数,不能对此信解“善有乐报,恶有苦报”,那么不算是深信因果,大概也没有对净土的深信切愿。

如《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周颂尧居士书》说:“〖居士来函〗今有一疑问,请求老法师慈悲开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经多年。因为信佛之人,为十方三世诸佛之所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拥护,往世恶业亦渐消灭,纵有怨对,不能为害。此乃佛经所说,决非虚语。讵于三月间,接到上海舍亲处来一讣闻,系一极信佛之张太太,吃素已二十余年,常到居士林听经,逢人必劝念佛吃素,心极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与某师兄,在马路上行走,为汽车轧死。后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后,其家子孙晓得,始去领归安殓。余闻悉之下,心中非常惊惶,至今疑惑不解。且佛会中人闻之,亦均不安。故特上书,恳求老法师开导,指示所以然之故。何以临终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说个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胜感德之至!

“〖印光法师回函〗接手书,知阁下于佛法道理尚未真明。吾人从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须知人之修持,果真诚无伪,便能转业,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凡夫肉眼,只能见当时之吉凶事实,不能知过去与未来之因果何如。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惨死,或者由此苦报,便可消灭所造三途恶道之报,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愿,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无他心道眼,不敢臆断,谓决定往生与决定不往生也。其可决定者,为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为善而得恶报,乃宿世之恶业果报,非现在之善业果报也。汝等诸人,见此老人得此果报,心中便有‘为善无福,善不足为’之邪见,故致惊惶疑惑。其知见,与未闻佛法之人有何各异?倘深信佛言,决不以此事作此惊惶疑惑之态。以因果之事重叠无尽,此因未报,彼果先熟。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古有一生作善,临终恶死,以消灭宿业,次生便得富贵尊荣者。……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决不疑因果有差、佛语或妄。不明理,守死规矩,而不知因果复杂,遂致妄生疑议,总因心无正见故也。如所说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见异相便生惊疑,无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恶之人现得福报,亦复如是起邪见心。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及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种种复杂不齐之故也。”

居士丙】“吹牛”可能是妄语,也可能不是妄语,但最好还是不要吹,实事求是为好。

法师乙】是的,爱“吹牛”者失惭愧,失惭愧者失善法,乃至无恶不作。

居士丙】《维则大师:生前做世间事业,直待临命终,再来念佛,可以吗?》(唯有思归2023-03-09)

https://mp.weixin.qq.com/s/N8PWkiWLx-Fj1LKdtyQSrQ

法师乙】很好的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