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捉金钱戒之二

论不捉金钱戒之二(20240318)

(一)

法师】前几天出门给我带来较大感触。虽然我一直持守金钱戒,通过净施主或他人付钱,但是从没有像那几天那样感到这条戒的“鲜活”。我想可能是因为之前还不算真正运用起来,自己总是被动靠别人“自发”护持,而那几天我较大程度离开对别人的依赖,需要自己主动去跟净施主、商户等人沟通联系很多,这让我比以前深入很多地体悟到佛制这条戒的深意。我觉得持金钱戒和乞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需要调伏骄慢、练习谦下以求得资生之物,但它们对于磨练心性的侧重点应该还是有所不同。现今我们已经无法体会乞食的妙用,只能通过持金钱戒来约略体会一二。所幸还能持守金钱戒,让我还能多一个调伏烦恼、增长智慧的利器,乃至于它对于开拓与在家人的良好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潜在的度化,有很积极深远的意义。如果自己持有金钱,什么事情都靠自己解决,是很“方便轻松”,但是失去了很多自利利他的机会,无形中隐藏了大不方便、大不轻松。现在人常喜欢额外开拓弘法利生的“新途径”“新方法”,却不知道弘法利生就在持戒之中,弃捷径而择迂途。

有这样的觉受还在于有“地利人和”,例如这里有浓厚的佛教氛围,民众较普遍尊敬出家众,且寺院距离聚落不远,便于与民众互动。这使得我在依律行持后,容易得到来自民众的直接、良好的反馈,僧俗之间易于产生良性的互相影响,这种利益无形无声,但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现在的整体生活让我觉得更加自然和真实,不是刻意造作某种“修行状态”,而是生活与修行如水乳交融。

这些经历和觉受让我觉得自己拥有厚实的护持力量,不仅是我认识的有限几个人能给我护持,而是很多与我素不相识但和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众都会产生潜在的护持,如医馆、药店、快递小哥……忽然意识到,其实不只是站在出家人的角度,而是哪怕只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角度,每个人都在承受着身边无数人给自己的“护持”(如每个人的安稳生活都受到远在边疆保家卫国的将士守护),人与人的关联其实是很密切而无形的,值得我们深生感恩的人事是很多的。但人容易麻木而不能看到这一点,或者只能在头脑层面有理性认识而不能在心上有深刻觉悟。我以前就属于对此有理性认识(认为承受众生恩德而应感恩)但体悟不深,现在有了改变。我觉得能够“感应”到自己拥有厚实的护持力量,这很重要,也是福报的体现。

贤佳】随喜善行!随喜善思!“现在人常喜欢额外开拓弘法利生的‘新途径’‘新方法’,却不知道弘法利生就在持戒之中,弃捷径而择迂途”,不仅多成迂途,且多被金钱的便利迷心而变质,败坏佛教,大失人心。可参看:

《寺庙商业化疯狂吸金,传统文化正遭遇灭顶之灾!》(赵董观点2023-11-11)

https://m.toutiao.com/is/iLo5fN2h

《30年过去,我还能再相信佛教吗?》(笨牛不弹琴2024-02-02)

https://m.toutiao.com/is/iLoxHjao

少欲知足,真诚持戒,自能感得护持,并能启发世人,实在住持佛法。可参看:

《护僧问题答疑讨论》

https://www.zhengxinfofa.org/3083.html

《论佛教中国化》

https://www.zhengxinfofa.org/4127.html

《论不捉金钱戒》

https://www.zhengxinfofa.org/4129.html

 

(二)

法师】以前我提到的一家素食品牌,做纯素食面包和点心(不含鸡蛋且没有添加剂、防腐剂),我考虑买一些供养给僧团,一方面结缘,另一方面介绍这个素食品牌。具体我想大致按僧团人头份量买,这样每人大致可分到等份的东西,会比较好。但是食物不宜供养过多,不然容易犯到蓄宿食等戒,而供养少了又担心让人觉得小气。法师有什么建议或看法?

贤佳】不必如此,因费钱财,以后乐倚钱财行善,则自陷钱财之求,于道心难免损伤,如同作茧自缚,得不偿失。以后合适机缘向采购者介绍或群里直接介绍纯素理念就好。

虽然不蓄金钱戒有“净施主”的开缘,尽量不用行此开缘为清净,除非自利利人不得已的必要事缘。否则难净贪心、蓄心,也易引人讥嫌此戒矫情。

如《大智度论》说:“〖经〗菩萨摩诃萨行少施、少戒、少忍、少进、少禅、少智,欲以方便力回向故而得无量无边功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六波罗蜜义,在心,不在事多少;菩萨行若多若少,皆是波罗蜜。……问曰:菩萨何以故少施?答曰:有种种因缘故少施。或有菩萨初发意,福德未集,贫故少施。或有菩萨闻‘施无多少,功德在心’,以是故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或有菩萨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财物,破戒失善,心心散乱,多恼众生;若恼众生以供养佛,佛所不许,破法求财故。若施凡人,夺彼与此,非平等法。如菩萨法,等心一切,皆如儿子。’以是故少施。

“复次,菩萨有二种:一者败坏菩萨,二者成就菩萨。败坏菩萨者,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遇善缘,五盖覆心,行杂行,转身受大富贵,或作国王,或大鬼神王、龙王等,以本造身、口、意恶业不清净故,不得生诸佛前及天上、人中无罪处,是名为败坏菩萨。如是人虽失菩萨心,先世因缘故犹好布施,多恼众生,劫夺、非法取财,以用作福。成就菩萨者,不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慈悯众生,或有在家受五戒者,有出家受戒者。在家菩萨,虽行业成就,有先世因缘贫穷,闻佛法有二种施——法施、财施,出家人多应法施,在家者多应财施,‘我今以先世因缘故不生富家’,见败菩萨辈作罪布施,心不喜乐,闻佛不赞多财布施,但美心清净施,以是故随所有物而施。又出家菩萨守护戒故,不蓄财物,又自思维戒之功德胜于布施,以是因缘故随所有而施。”(卷第二十九)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5/T25n1509_029.xml#pT25p0271a0802

另外可参看:

《护僧问题答疑讨论·(三)》

https://www.zhengxinfofa.org/3083.html

《辨析对佛教戒律的偏曲误解》

https://www.zhengxinfofa.org/9534.html

法师】如果不请“净施主”,那么像我这里僧众的生活用品都需要自理,包括对一些应出的费用也不资助,该怎么办呢?对居士又不能处处乞求。还有一些支出,一次几百块钱或可能更多,超过了接受“自恣请”允许的限度,也不能向居士乞求,该怎么办呢?

贤佳】自利利人不得已的必要事缘,宜用“净施主”的开缘。“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

法师】我说的那些情况都算作“自利利人不得已的必要事缘”吗?

贤佳】大体是的。您先前所说供养僧团纯素食品则不属于。

法师】您这句话“自利利人不得已的必要事缘,宜用‘净施主’的开缘”,让我发现之前可能有一个误区。我以前是这样认识的:我请了净施主,就是用了这个开缘;如果彻底不请,就是没用开缘。看了您这句话后,我觉得好像应该这样理解:(1)请“净施主”不一定等于用了“净施主”开缘,请而不用,就是没用开缘。(2)请了“净施主”,有供养者存放购物款到“净施主”处,我有必要事缘时宜用“净施主”开缘,没有必要事缘则不宜用。

请问怎样理解对?我觉得“净施主”本身就能有一定的约束力,有时候我买东西会掂量掂量是否可能造成讥嫌,例如很多次我想买吃的(不是必须吃的),最后都没敢买。

贤佳】可以这样理解。

法师】我想供养那些食品,有一部分原因是见其他僧人的“出手大方”让我觉得挺受感染的,我觉得自己就不能那样大方。受到这样大方的对待让我感觉很好,于是我就想“效学”。

贤佳】四摄以布施为首,布施可摄受人,但无道而摄人,唯增痴福。出家应以持戒为重,可随缘适当财物布施(有物不应吝啬),随缘尽力法布施,不必特意积财布施,否则与在家无大区别。

法师】您引用《大智度论》文,文中对“少施”的解释我能明白,但不明白何为“少戒”,我看了原文仍然不明白。且原文中“少戒”的内容很少,只有下面这段,好像缺略了内容似的:“施多少可尔;戒中有五戒、一日戒、十戒,少多亦可知,色法可得分别故。余四波罗蜜,云何知其多少?答曰:是皆可知。如忍有二种:……”

我想不通的点是,如果说菩萨应该少施可以理解,那么为何也要“少戒”而非“多戒”呢?是否是说,与其求多戒而不能精严持守,不如持少戒而精严持守?

贤佳】所说是一个因缘,或许还有其他因缘不方便受持多戒时(如不方便出家受持具足戒时),依般若智慧而受持少戒也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有条件时受持多戒当然更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正如依般若少施有无量无边功德,有条件时多施则更有功德,不是说有多财方便布施时不应多施。

法师】大概明白了。什么叫“依般若智慧而受持少戒”“依般若少施”?一般凡夫是不是不太可能这样?

贤佳】是的,但可随顺,顺缘而行,不强执取,且可随顺作深广回向。

如《大智度论》说:“菩萨亦不一定常少物布施,随所有,多则多施,少则少施。复次,佛欲赞般若波罗蜜功德大故,言‘少施得大果,功德无量’。……菩萨以般若波罗蜜方便回向故,少施,福德无量无边阿僧祇。问曰:何等是‘方便回向’,以少布施而得无量无边功德?答曰:虽少布施,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作是念:‘我以是福德因缘,不求人天中王及世间之乐,但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无边,是福德亦无量无边。又以是福德为度一切众生,如众生无量无边故,是福德亦无量无边。复次,是福德用大慈悲,大慈悲无量无边故,是福德亦无量无边。复次,菩萨福德诸法实相和合故,三分清净:受者、与者、财物不可得故。如《般若波罗蜜》初为舍利弗说:‘菩萨布施时,与者、受者、财物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罗蜜。’用是实相智慧布施故,得无量无边福德。复次,菩萨皆念所有福德如相、法性相、实际相故,以如、法性、实际无量无边故,是福德亦无量无边。”(卷第二十九)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25/T25n1509_029.xml#pT25p0271c0407

另可参看《论回向》(https://www.zhengxinfofa.org/9544.html)。

法师】对出家众的修持来说,持戒重于布施,但是,如果遇到需要布施的因缘,在不违戒的前提下,应该随所有物积极布施,是吧?不过写到这里我发现,“不违戒的前提”其实还是以持戒为重了,只是此外相可能隐微,而布施之相突出。

贤佳】是的!没有财物时也可适当身力布施、言语安慰施乃至喜善态度施。

法师】感谢指点!我感到我今年开始对于布施有了觉受,可能环境的影响是较大助缘——接连遇到一些对我慷慨大度的人事因缘,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但按因果事理说,内因才是根本,我想可能我对布施产生“觉悟”的因缘成熟了——可能恰恰是因为这点,我才会感得那些慷慨大度的对待。我长期以来不算是特别慷慨大方的人(包括物质和精神),现在这些启悟使得我还挺想适当修习布施以作对治的。您怎样看?

贤佳】可以尝试努力。布施与持戒本可相辅相成,使福慧清净广大,且六度、四摄以施为首。

法师】“六度、四摄以施为首”,为什么布施这么重要,您能简要说说吗?

贤佳】这在经典里有很多讲说,正好您可查阅、思考。

法师】我粗略有一点思考:我觉得布施有时候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很多时候不容易做,特别是做有相布施容易,做无相布施难。例如有时人会很乐意布施财物,但不一定乐意布施时间、精力,因为布施财物所得到的“回馈”往往明显易见,而布施时间、精力则不一定。当然,哪怕仅仅乐意布施财物也很好,远胜于悭贪不舍,而且很多在财物上慷慨的人也往往心胸宽阔,乐于以身力助人,这个就是另外一说。

贤佳】是的!

 

(三)

法师】《五分律》说:“若人依我出家受具足戒,而以受蓄金、银、珠宝及用贩卖为净者,当知是人必定不信我之法律。”这是很严厉的。我好像还记得《四分律》中有说,佛说如果不持金钱戒,就不是他的弟子。那现在僧众广不行此,岂不是亏负甚深?

贤佳】是的!这是僧人腐败、佛教滥坏的重要因缘。

如《四分律行事钞》(〔唐〕道宣律师)说:“佛世尊欲增尚弟子,令弃鄙业,远超三界,近为世范,今乃反自坠陷,自蓄自捉,剧城市之商贾,信佛法之烟云,反自夸陈,妄排法律,云:‘但无贪心,岂有罪失。’出此言者,妄自矜持,不思位是下凡,轻拨大圣,一分之利尚计,不及俗士高逸,何异螳螂拒轮之智,不殊飞蛾赴火之能。岂唯蓄捉长贪,方生重盗之始。故略述诫劝,有智者临境深思。”(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4_002.xml#pT40p0071a1116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宋〕元照律师)解释说:“行商坐贾,皆求利者,今僧贪积,往往过之,故云甚也。‘烟云’者,《律》云:‘日月有四患故,不明、不净,不能有所照,亦无威神,谓阿修罗、烟、云、尘、雾。沙门有四大患,饮酒、淫欲、持金银、邪命,能令沙门不明、不净,不能有所照,亦无威神。’今谓沙门行净则佛法光辉,行既鄙秽则能障蔽,故如‘烟云’。‘反’下,责其谤法。……‘不思’等者,《善戒经》云‘菩萨为利众生故,听蓄憍奢耶、金银’等,愚人据此,辄拟同伦,是不思也。况‘菩萨’语通在家、出家。如《涅槃经》中,出家菩萨遮、性等持。纵云开蓄,《涅槃》《地持》俱令净施。纵依《善戒》,本为利生。今乃顺己贪爱,谄诈追求,为聚积则多索无厌,见贫病则一毫不给,岂与夫大士不分高下耶?‘轻’谓侮圣,‘拨’谓无法。‘一分尚计’者,举少况多。‘不及俗士’者,引俗诫道。原宪居于环堵,蓬户不掩。颜渊处于陋巷,箪食瓢饮。晋宋高贤,齐梁达士,视富贵如粪土,慕俭约为高尚,遍于史籍,岂不闻乎?‘何’下,喻其无智。‘螳螂’‘飞蛾’,皆喻愚人。‘轮’喻律教,‘火’喻恶道,上喻现因,下喻来果。‘岂’下,显其增过,以制‘蓄捉’远防盗故。‘故’下,结劝。《杂心》云:‘未来舍轮王位易,现在不取一钱难。’故令临境深思。未知何人能禀斯嘱,悲夫!”(卷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T40/T40n1805_002.xml#pT40p0300b2014

《毗尼止持会集》(〔清〕见月律师)说:“第十八,受金银戒……此戒大乘为众生故听受,然须净人掌举。设无净人者,必也心无染着,存施两田(编者注:悲田、敬田),自捉可尔(编者注:非不违戒,应常惭愧忏悔)。若贪心自蓄,不行利济,即是多欲不知足,名染污犯。引证:《缁门警训》引《钞》云:‘一、田宅园林,二、种植生种,三、贮蓄谷帛,四、蓄养人仆,五、养系禽兽,六、钱宝贵物,七、毡褥釜镬,八、像金饰床及诸重物,此之八名,经论及律盛列通数,显过不应。又律经言:“若有蓄者,非我弟子。”《五分》亦云:“必定不信我之法律。”由此八种皆长贪坏道,污染梵行,有得秽果,故名不净也。’乃至云:‘律中在事,小机意狭,故多开蓄。《涅槃经》云:“若诸弟子无人供须,时世饥馑,饮食难得,为欲护持、建立正法,我听弟子受蓄金银、车乘、田宅、谷米,贸易所需。虽听受蓄如是等物,要须净施笃信檀越。”’《会正记》云:‘上明大乘机教俱急,下明小乘机教俱缓。律在事者,违事故轻,则显经宗于理,违理故重。小机意狭,不堪故开,反上大乘堪任故重。世人反谓小乘须戒、大教通方,几许误哉!’”(卷第六)http://cbeta.buddhism.org.hk/xml/X39/X39n0709_006.xml#pX39p0387c2301

另可参看:

《论僧人应俭朴》

https://www.zhengxinfofa.org/3743.html

《论僧人应俭朴之二》

https://www.zhengxinfofa.org/4407.html

法师】感谢指点!您发来的文章链接,我比较认真地看了,觉得受益匪浅——特别是在最近这些现实境缘下,很能促进思考、品悟。另外,我也觉得是经过了这几年的坚持持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有了些许能力面对那些考验、境界,又由这些经历使自己持戒的“功夫”获得提升、对戒律的体会得以加强,从而辗转增上。我觉得非常好,由此更加坚定信心坚持下去——不仅是对金钱戒,而是对更广的戒;而且有了在一条戒上深入的经验、体验之后,可以推及到其他戒的实践上。

贤佳】随喜!

法师】您分享的一些引文,有一句话不太明白:“岂唯蓄捉长贪,方生重盗之始”,是说蓄捉金钱可能引发盗心乃至盗行吗?

贤佳】是的。如果不蓄捉金钱,自然屏蔽了很多盗缘、盗行。

法师】前面我理解为蓄捉金钱引发自己的盗心、盗行,刚刚我又想其实是否是指引发别人的盗心、盗行?

贤佳】事理上应是包含。如近期网络热传的四川石象寺住持被人敲诈事,即是多蓄钱财而引人生心敲诈,其巨额财产来源也被人怀疑涉及侵吞寺财。历史上多次灭教的重要因缘是世乱民困时寺院丰富财产引人严重不满、嫉贪。可参看:

《寺庙主持淫僧释照杰被敲诈,真乃咎由自取也!》(肥猪满圈老李2023-11-08)

https://mp.weixin.qq.com/s/LtfEnhueGQHG3-F8tMYByQ

《“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及其背后的故事》(越说越开心2021-01-07)

https://mp.weixin.qq.com/s/iLH83k2PPAMp9aj6Jh-K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