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诚法师的持犯行为列表分析

法师吉祥!

补充一些弟子的思考。

事钞云:“戒行者,既受得此戒,秉之在心。 必须广修方便,检察身口威仪之行。克志专崇,高慕前圣。 持心后起,义顺于前,名为戒行。” 其中“必须广修方便,检察身口威仪之行”,资持释云:方便有二,即教行也;“教”谓律藏,必依师学;“行”谓对治,唯在己修。由此思维,启发我们完全可以依据佛教戒律进行分析。例如居士五戒,依《多论》共得十五戒;依《业疏》义准共得三十五戒。如下表:

 

居士五戒,依《多论》共得十五戒 备注
依多论 三毒 就五戒以历
 

 

 

 

 

有情境得十二戒

 

1.       戒因贪而杀
2.       戒因贪而盗
3.       戒因贪而淫 邪淫
4.       戒因贪而妄
 

5.       戒因嗔而杀
6.       戒因嗔而盗
7.       戒因嗔而淫 邪淫
8.       戒因嗔而妄
 

9.       戒因痴而杀
10.     戒因痴而盗
11.     戒因痴而淫 邪淫
12.     戒因痴而妄
 

非情境得三戒

 

13.     戒因贪而饮酒
14.     戒因嗔而饮酒
15.     戒因痴而饮酒
居士五戒,依《业疏》义准共得三十五戒
《业疏》义准 七毒 就五戒以历
 

 

 

 

 

 

 

 

 

 

 

有情境得二十八戒

 

1.       戒因贪而杀
2.       戒因贪而盗
3.       戒因贪而淫 邪淫
4.       戒因贪而妄
 

5.       戒因嗔而杀
6.       戒因嗔而盗
7.       戒因嗔而淫 邪淫
8.       戒因嗔而妄
 

9.       戒因痴而杀
10.     戒因痴而盗
11.     戒因痴而淫 邪淫
12.     戒因痴而妄
 

贪嗔

13.     戒因贪嗔而杀
14.     戒因贪嗔而盗
15.     戒因贪嗔而淫 邪淫
16.     戒因贪嗔而妄
 

贪痴

17.     戒因贪痴而杀
18.     戒因贪痴而盗
19.     戒因贪痴而淫 邪淫
20.     戒因贪痴而妄
 

嗔痴

21.     戒因嗔痴而杀
22.     戒因嗔痴而盗
23.     戒因嗔痴而淫
24.     戒因嗔痴而妄
 

贪嗔痴

25.     戒因贪嗔痴而杀
26.     戒因贪嗔痴而盗
27.     戒因贪嗔痴而淫 邪淫
28.     戒因贪嗔痴而妄
 

 

 

非情境得七戒

 

 

 

29.     戒因贪而饮酒
30.     戒因嗔而饮酒
31.     戒因痴而饮酒
贪嗔 32.     戒因贪嗔而饮酒
贪痴 33.     戒因贪痴而饮酒
嗔痴 34.     戒因嗔痴而饮酒
贪嗔痴 35.     戒因贪嗔痴而饮酒

那么,对于学诚法师的犯戒行为,我们依据政府调查的内容,也可以如上这样列表分析。如此更为细腻,也更有说服力。

 

第二,从《业疏》八种无作的对照角度也可以进行分析,分析学诚法师本人戒体亏损的细微原因。如助缘无作,可以分析导致学诚法师犯戒的引诱者和教唆者;事在无作和从用无作,可以帮助居士信众认清真相,明了护持龙泉寺过程之中的善恶果报。如下表:

名称 《业疏》解释
一者作俱无作 随作善恶、起身口顷、即有业相,随作同生。作休业止、能牵于后。 不由起心、任运相感、故即号曰作俱无作。余七例尔。
二者形俱无作 如今所受,善恶律仪。 必限一生,长时不绝。 即有业量,随心任运。
三者要期无作 如十大受,及八分斋。要心所期,如誓而起。 亦名愿也。故彼论云:又此无作,亦从愿生;如人发愿设会施衣,无作常生,扶助愿者。
四者异缘无作 如身造口业、发口无作等。
五者助缘无作 如无作品云:教人杀生,随所杀时,教者获罪,即其事也。须师秉法,即是助缘。
六者事在无作 论云:施物不坏,无作常随。多云:若作僧坊及以塔像旷路桥井,功德常生。除三因缘,一前事毁坏,二造者命终,三起大邪见,便善业断。 翻善例恶,可以相明。如畜鞭杖弓刀苦具,随前事在,恶业恒续。
七者从用无作 论云:着施主衣,入无量定,更令本主,得无量福。 如是随其善恶,从用皆尔。
八者随心无作 (多论)入定慧心,无作常起。 成论云:出入常有,常不为恶,善心转胜。虽在事乱,无作不失。言随心者,不随定慧,随生死心,恒有无作。

 

事钞云:“夫三宝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师训,诸行之归凭,贤圣之依止者,必宗于戒。”我们依据佛教戒律处理学诚法师事件,是佛教界内部的戒律自清行为,也可以增长居士信众的佛法信心。所以,戒律自清行为是护国护教的大善行。而依据事实进行详细的分析,才是我国佛教昌明和三宝隆安的基石。

阿弥陀佛!

2020年5月17日